三年前,我选择找工作的时候,和很多有志于互联网的青年一样,选择的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结果当然是无一例外的碰壁。后来选择
运营,想的也是曲线救国,最后转到产品。
我当时错开了最好的招聘季节,以往届生的身份找工作,可供选择的余地实在不多,可能连余地都没有,毕竟我整整待业了三个月,我几乎要放弃。父母也劝我选择地方的事业单位,不要一头扎在互联网的浪潮中。
我想再坚持一下吧,都待业三个月了,也不在乎待业四个月……这段时间,我突飞猛进地不是临时恶补的互联网概念、用户体验等。而是往届生找互联网行业的经验,一遍遍解释自己的履历和态度。
可能是喝了那么多心灵鸡汤终于有了效果。我加入了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是运营助理。
心向产品,身在运营。职场新人的一整年中,我都是持以这样的想法工作,接触的很多职责也和运营无关:发传单,写贴,做客服。我总是在想,这样的状况要持续多久。
团队在我加入时就在做的项目失败后,正从零新孕育一款产品。我在整个产品过渡期都是茫然的,我茫然的是职业发展。我抽空在学习产品体系,但是怎么设计、策划产品还是大学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还是一句美好的口号。我的本职是运营,可我一直没有运营的成就感。
新产品在
推广前的工作,我很难过多的参与,像旁观者一样焦虑,很感谢当初自己摇摆不定,最后还是没有放弃。
和很多创业的故事一样,产品上线,数据很好。就像看到了怀胎十月刚出生的孩子一样。那时我们有一块画板,所以的同事都参与赌博:赌第一天推广上线的新增用户是多少?
然而所有人都输了,哪怕最接近的一个都差了好多。
一款产品,最欣喜的莫过于如此。
之后和绝大多数运营一样。产品上线收集用户反馈,迭代功能,运营用户。很多时候仍旧是自己一个人在摸索,可我想,我的工作终于开始走上正轨。
正式上手运营后,野蛮地踩过一个又一个坑,这段时期,是我成长非常高速的时期。直到现在开始带年轻的运营团队。
运营是一个涉及各方面的工作,每个领域都有深耕多年的专家大牛,而运营的职级体系在这几年内也在飞速发展。对于初涉运营,以及运营工作1~2年的新人来说,可能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运营?
在很久以前,站长,
卖家卖家论坛版主,网站编辑就是运营。互联网第一波人口红利,只要把握住
流量的脉搏,轻易就能获得用户。 那时候,百度权重、谷歌PR堪比现在
微信的10W+文章。
那时候是十年前,对互联网已经太古老。十年对一个传统职场人够考一张CPA证书,但是对运营的这十年,足够从无到有完成一个实习生到总监的体系。
需求一直在变,用户一直在变,市场一直在变,流量一直在变。运营也一直在变。不变的只有改变本身。
我甚至无法预言五年后的运营是什么。很多运营雄心勃勃的预言未来五年运营岗位将会比产品岗位更加火爆。作为一个运营自己当然会期待。可我依旧觉得,现在的运营不会是运营的最终形态。
我突然很想把过去三年的工作经验, 未来五年可能遇到的发展和变化,都记录下来。比起预言五年后的运营,我更期待亲自去见证。
和其他运营相比,我运营生涯中最大和最特别的一次契机,我想是接触SQL,在phpadmin写下第一句select。
只要你曾和我一样埋首在无数报表中:皓首穷经,诲人不倦,vlookup。那么第一次用SQL跑出自己需求的过程,不经历者很难体会。
我能开始灵活地导出各种数据分析;
我能把握每一次运营的推广、渠道、活动的效果;
我开始用数据建立用户的拉新、活跃、留存体系。并且细分指标;
我从原始的集中运营抽离出来,精准地区分用户群体采用不同策略运营;
我将常用的Excel报表整理,私有化部署BI,不在手工维护报表,更多关注业务和分析;
我布置用户路径埋点,接触Hadoop,用Hive执行定时任务。对用户数据的使用上升到一个新地步。
我学习R/Python,接触数据挖掘的知识,以运营业务建立相应模型。去预测用户的流失或营销的响应。
我不再将需求提交给研发,自己部门用Python和CI执行数据清洗,建立运营的数据仓库,完善用户画像。
以及其他种种。
我经历的一切,和纯粹的运营不一样,是运营和数据的结合。对我来说,它比当初的产品经理渴望更强烈,实际上,我也涉及到数据产品经理的工作,算是圆梦。
数据运营很有趣,所以我愿意写下来分享给大家。如果能给未来五年的运营们带来一点帮助,我想值得了。
我曾经很认真和悉心地培养我的团队,教他们我能教的一切数据化运营体系。可惜,还是因为一些原因,有人要离开。
我很欣慰他们找工作都很顺利。他们曾和我吐槽,新公司的整个体系比以前差多了,没有数据,没有体系,没有精准等等。
我鼓励:既然从我这学了那么多,一定要好好展现,你一定要给一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