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兔头,用成都话说,又叫“削兔儿脑壳”。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辣卤店、烧烤店内,没有一家不卖兔头的。成都人离不开兔头,有时候一段饭要吃3-5颗。就像上海人爱吃大闸蟹。食物里的红油,配上兔头,在他们的味蕾里融为了一体。
谁能想到,闲来就啃的兔头,有一天也能养活一群人。
最近,湖北天门的王少波,在网络上火了一把。不少媒体扒出了他的职业—品兔师。每年吃2000多个兔头,骨头渣推起来,几乎要成一座小山。王少波用自己的嘴,啃出了一片未来。
“吃兔头像个仪式”
“普通人吃兔头,考量因素可能就是好不好吃,最多闻一下味道香不香。但我吃兔头,要经过好几道观察:颜色要红亮;表面的辣椒不能发黑;兔头上的油太干或太湿,都会影响口感。”
吃兔头,对王小波来讲,好像是一种仪式。90g的兔头,大约有两个鸡蛋大小,这样的兔头味道最正,因为最容易入味。
成都人吃兔头,顺序也有讲究:摆在盘子里,硕大的两个兔牙尤为显眼。王少波说,啃兔头,就要从最显眼的兔牙部位下手。
首先掰开牙齿,啃腮帮子的肉,这里也是兔头唯一有肉的部位。嘴唇一吸,舌头一舔,一股麻辣味就瞬间填满了口腔。“味道就像麻辣的神户牛肉。”王少波笑着类比。
第二步,要吃舌头,2-3厘米左右的兔舌,口感比较紧实,有嚼劲。“兔舌的口感,与鲍鱼类似。”
重磅的部分还是兔脑花。“你还别说,这口味就像法式鹅肝。如果配上一杯啤酒,那感觉‘巴适得板’(舒服得很)。”
兔肉的好坏,对王少波来说, “舔一下就能分辨出来。”
现在,兔头已经是他最喜欢的食物。除了工作需要,在家闲来无事随手就是一颗。然而在几年前,他第一次接触兔头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心理上排斥吃兔子。
与兔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王少波还记得第一次吃兔头的那家烧烤店。
2012年国庆,他坐着K字头的绿皮车,从武汉到成都见朋友。180公分的大个子,在火车硬座上缩着坐了十几个小时。然而他心里,想的全是朋友口中,成都的火锅和串串。
在成都玩了几天,王少波被这个城市里的美食,以及慢节奏的生活彻底吸引了。
他拍拍脑袋就回武汉办了离职,拎着全部家当在成都定居了。几个朋友拉着他到一家街边的烧烤店庆祝。看着桌上满满的一盘兔头,王少波震惊了:“兔兔这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它呢?”
“像是探险一样。”王少波形容第一次吃兔头,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拿起兔头开始端详,犹豫着寻找下口的地方。最后顾虑着,只吃了脸颊部位的肉。“现在想想真后悔没吃完。”
自那以后,王少波逐渐开始接受了兔头。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辗转到一家辣卤店做品兔师。
在武汉念大学时,王少波的专业是生物工程。学习的便是食品的研发、检验检测、灭菌等知识。毕业后,他在武汉的一家蛋糕品牌做质量管理工作。到成都,也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有所突破。
前年,王少波经人介绍,到了辣卤店——肖三婆旗舰店,做起了生产总监。吃兔头,也就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淘宝上有不少以兔头为主打的店铺,这些店里的产品我都吃过。”王少波说,但他买同行店里的兔头,并不是为了解馋,而是拿来做研究和对比。
“吃兔头吃出了职业病,我现在走在大街上,只要有卖兔头的店,一定会去买来尝一下,在心里暗暗和自己家的作对比。”
在生活中,王少波也是个典型的吃货。“如今生活里,大部分开销都是花在了吃上。”
他特地选了老城区居住,这里的美食更多。周末,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拉着妻子,开着车满城跑,寻找没吃过的美味。
“湖北人不爱排队,但到了成都,也会经不住诱惑,宁愿排一个小时,可能只为了吃上一个烧饼。”说起成都的美食,王少波可以滔滔不绝。
乡愁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兔头
都说中国兔头在四川,而四川兔头在自贡。自贡的冷吃兔,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很多年前,兔头只是自贡街头的一种家常小吃。这个自贡人餐桌上必备的食物,经过人的迁徙,流转到了四川各地。
四川人离开家乡后,在外最想念的味道,也莫过于兔头了。今年春节,在武汉工作的林炀,回到自贡老家过年。
他特地让妈妈卤了兔头和兔肉,趁新鲜拿到街边的卤味店里,用真空密封机器,将兔头和兔肉密封打包,带到武汉。“保质期有十天左右,可以吃上好几天了。”
很长一段时间,对无数个四川人来说,乡愁,有时候就是一个麻辣兔头这么简单。
而这几年,借着乡愁借着天猫、淘宝,兔头开始向全国蔓延,如今东南沿海省份诸如广东、浙江、江苏的人们也乐衷于啃兔头,去年,淘宝辣卤销售总额已超过十亿元。消费者用嘴投票,在淘宝上“啃”出一个全新的“辣卤经济”。
自贡的兔头,成了网红食品,也让不少商家措手不及。
王少波说:“前两年,工厂里的5口大锅,完全可以应对每天的订单量,做到当天下单当天出货。但去年开始,订单量猛增,全年的销售额增长了25%。现在每个月要卖20多万颗兔头,产能有点跟不上了。”
2017年前后,自贡政府瞧中了这个商机,鼓励农户加大兔子养殖面积。随后,自贡增加了不少千亩级别的兔子养殖基地。这让四川的辣卤店,能有足够的货源。“以前,商家采购兔子,有时还会从山东等地方进货,现在可以直接从四川本地的养殖基地订货。”
而包括肖三婆在内的众多辣卤店,每到年初,就会做好预估,到当地养殖基地预定兔子。
吃的背后
王少波身边的朋友,几乎每个人都羡慕他“靠吃兔头赚钱”的幸福职业。最开始,他还会解释一番。后来,重复解释累了,他都会笑着用一句湖北天门俗语回答:“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
在朋友看不到的背后,王少波也有不少心酸事。
对于王小波来说,“吃”也是一种KPI。他要根据试吃的情况,以及店铺销量情况,来调整兔头的生产过程,制定生产计划。比如兔头是咸是淡,是否入味等。
试吃一个兔头,他往往要花1-2分钟的时间。最近,不少媒体在报道王少波时,都会提及他“30多秒吃一个兔头”。
王少波说:“30多秒只是我做挑战的记录,并不是平时试吃的速度,这个速度吃兔头,恐怕是囫囵吞枣了。”
因为每天要吃各种辣卤食品。通常一个月里,加起来有半个月,王少波的身体都是上火状态。
口腔溃疡是他的“老朋友”,“嘴里左边起泡了,就用右边牙齿试吃。右边起泡了就用左边,舌头要是起泡了,就只能忍着痛试吃了。”
他的办公桌里,常备黄莲上清片。“每次去药店,都是一次性买5盒,药店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了。”
作为生产总监,除了“吃”,他还肩负着整个生产线的管理。
初到公司时,王少波发现,车间的员工分配很不明确,“洗兔头的人也会跑去卤兔头,有时候卤到一半又去做了其他事情,导致没有专人监督好锅内的情况。”
王少波将所有员工的职责重新划分,做好流程培训。而最重要的,就是将配方的标准化。“以前并没有严格规定,一袋兔头要放多少配料,现在都是明文规定了配料表,香料、辣椒一定要按照比例来放。”
要卤出完美的兔头,火候也相当重要。王少波订购了一批闹钟,挂在每口锅的上方,卤和炒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可以差。
“火候何时从大火转小火,要卤多久,隔五分钟味道就会有差异。这些细节我都要一一把关。”
这两年,虽然淘宝上辣卤店已经有近3万家,但王少波所在的肖三婆基于专业化规模化调整,销售额每年都以超20%的速度增长,去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5000万。而早在2015年前后,包括“肖三婆”在内的多家辣卤商家,拿到了QC认证。辣卤行业从草莽时代走向了精耕时代。
从无到有,从线下到线上,辣卤商家不仅创造了新淘宝赛道,更扛起建立行业标准。
几年前刚来成都时,王少波的月薪刚满5000元。而现在,他的年薪已过了30万。像王少波这样的“品兔师”,也越来越抢手。
“在淘宝上,还有不少人转行来做了试吃员。未来,辣卤试吃的行业也可能会更细分。” 一道美味打破了地理边界, 淘宝已逐渐成为平民美食家实现梦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