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11要来了,却藏不住背后担忧
来了,太快了!
一年一度的全球购物狂欢节又要来了!
此刻的你,想到了什么?
抵扣券?
满减券?
女人唯一专属的购物车?
还是男人干瘪的钱包?
不,云合此刻想到的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在去年双11期间拍摄的一部微视频。
在微视频中,Papi酱面对各种抵扣券、满减券表现出来的浮夸表情,让全民网友爆笑一番。
这现象背后表明了两种现象:
其一:各种优惠券有着极其大的魅力,成为全场促销狂欢的焦点。
让全民剁手,带动了整个双11销售业绩,并且不断创新高。
2013年,天猫用了13个小时就打破了2012年全天的191亿纪录;
2014年,用时12小时59分打破了2013年的350亿纪录;
2015年,仅仅用11个小时49分钟破了2014年的全天571亿纪录;
2016年,下午15时19分打破了去年912亿纪录;
2017年,只需10s销售额飙升到16亿元,7时22分就突破912亿元超过2015年销售额,花费13时9分超过了2016年1207亿元的记录。
其二:业绩虽飙升,趋势却呈现缓慢状态。
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中,对各种优惠券依赖程度有所下降,需要并非缺它不可。
因此消费者对此产生了一种疲软状态。
2018年的618节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应了这点。
根据媒体报道,618年终大促,购物氛围比以往更冷清些。
一些商家表示,该花的钱都花了,该上的位置也上了,同时也狠砸优惠券。
可惜流量与销售额始终跟不上,甚至严重出现流量断崖式下跌。
面对此不乐观现状,天猫是要顽固执意要走“优惠券”之道还是说刹车改变赛道?
2、摆脱“优惠券”主光环,天猫双11还能创纪录吗
无论任何产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优惠券亦是如此!
其实,天猫早已明白要再在从“优惠券”上发力,双11将会节节衰败,说不定最后会退出历史舞台。
为此,深谙其中之道的天猫自身率先做出改变!
2018年3月4日,刚刚新上任不久的天猫总裁靖捷在天猫金妆奖上明确了2018年天猫三大使命,其中有两点是品牌转型主阵地、新零售主力军。
2016年,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2017年,天猫处于探索期,那时“新零售”概念对于消费者来讲依然很模糊。
到2018年,天猫新零售的部署有了更大的进展。
天猫打出“不务正业”概念,联合荣耀、宝洁等16大品牌开起冰淇淋快闪店;膜法世家携手天猫聚划算举办一场美肤研究所快闪店派对……
联合众多品牌布局线下矩阵,让品牌大量曝光,增加与用户之间联动性。
此外,大润发、盒马、银泰百货、天猫小店等实体店成为阿里巴巴线下主战场,天猫可以借助这得天独厚的流量资源,打造更多好玩有趣的快闪店。
好比如在4月份,天猫聚划算在杭州银泰,举办一场“潮创节 x 天猫快闪店”活动。
瞬间吸引众多年轻者眼球,引爆一场时髦大体验活动。
同时,这种玩法为线上带来巨大流量。
天猫还有一个利器,那就是天猫智慧门店。
在2017年,实现了在线下的科技荧屏上扫码,线上购买。
在2018年双11上,天猫计划将红包、购物津贴、优惠券核销贯通到线下,与智慧门店相结合。
这别具一格的尝鲜举动,能够重新唤醒消费者对各种福利券的需求。
经过一年多的战略规划,终于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消费闭环。
渠道的多样化,天猫与品牌商家们再也不用担心流量被分散化与销售额被影响。
同时,优惠券也可以从主角的光环变成了一个辅助的助手。
单单天猫改变就可以了吗?
其实,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双11上做调整。
活动的周期长短!
以往,天猫双11活动周期挺长的。
一般从10月20日-30日,就进入造势期,提前品牌曝光。
11月1日-10日,这时就红包满天飞、诱人的双11津贴、各种提前下单抵扣优惠,为期10天的预热期为的是迎接11月11日当日的爆发期。
对于天猫来讲,将时间轴拉长,可以带动整个平台的销售业绩。
可是会把消费者的耐心消耗掉,间接影响到商家的利益。
前车之鉴,据悉2018年双11活动周期从过去的20多天缩短为1天。
短促的时间,可以刺激消费者释放更多多巴胺,从而疯狂购物。
“促销津贴”的档次由繁化简!
2017年天猫双11,商家可选择的“双11购物津贴”初始满减门槛共三档,分别是每满400元减50元,每满600元减30元,每满700元减20元。
三档中包含了本店满减、跨店满减……等多种形式,这促销规则表明看似丰富多样,实则过于复杂。
使消费者“眼花缭乱”,带来巨大的消费困扰。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据了解2018年双11,天猫在购物津贴上实现简单化,只设置一档作为店铺优惠的实现条件。
种种的改变,侧面反映出天猫针对2018年双11十分重视,冲击2000亿元完全胸有成竹。
那么,相对京东来说似乎佛系很多。
到目前为止,没有多大动静。
但说不准,人家也在悄悄准备着。
那我们就一同期待今年截然不同的双11吧!
来源:新媒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