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次内容)六 改革是被逼出来的
2012年,阿里巴巴巴巴如日中天。做公司预算计划时,他们来听我的意见,所有的利润指标收入都要翻一番。但达到这一工作要求的人员招聘数量要多少?最初做下来的人数预算是8700多个人,我觉得不能接受;第二次做计划7800个人,我仍然觉得多;最后一次,我拍板说,“200个人!”结果呢,所有的指标翻一番,人数反而尽减300个人。
但大家要记住,改革是不可能在好的时候进行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创新也是被逼出来的。到今天这么不好的情况下,改革是到非改不可的时候,可企业家不要希望改革的具体措施会出现在中央政府的下一轮文件中。
阿里巴巴并不是等到中央政府出个允许做电子商务的文件才发展起来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好公司都不是因为出了份文件才起来的。甚至于,等到文件发布指明方向的时候,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这个时候企业冲进这个市场,反而死的概率非常大,因此企业家眼光的判断非常关键。
在形势好的时候,大家可以下重压。我一直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是最重要的。在企业经济形势好收入高的时候,利润丰厚士气又高的时候,反而是必须对企业进行改革的时候。每一次局势越好,我心里压力越大。压力越大的不是说明年做多少,而是考虑应该拆掉什么、撤掉什么、关掉什么。再好的东西也需要right time。你给一个身体本来就很虚弱的人吃安眠药,他再也醒不过来了。
七 抓住三个风口
第一个,消费拉动。这是一个消费的风口,是极其巨大的。
中国今天消费风口是极其巨大的,这是独一无二的全球罕见的机会。希望大家先审视消费市场。只有先了解、审视市场,再摸清规律,才有可能起来。
大家都说学美国,但美国的东西放到中国来不一定灵。为什么呢,美国人是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是花昨天的钱;美国人是投资很理性、花钱很感性,中国人是投资很感性、花钱很理性。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但中国人一天到晚研究美国,反而应该了解自己、了解人性、了解中国市场。
从投资转向消费,美国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希望大家学会消费。
今天最新的东西很多是在电影在电视剧上出现的,现在了解市场必须在一线了解年轻人的消费口子,接近年轻人就对了。盯上年轻人,盯上就是未来。“双十一”期间75%的商家是新实体,这些企业在3年前都没听说过,这些企业完全按照新新人类的消费需求出现的。所以不是实体不行了,是你的实体不行了;不是零售不行了,而是你们家的零售不行了。
第二个风口是改革的风口。
中国现在处于改革的确千载难遇,前面提到反腐败和消灭贫穷是机遇,我们必须看清楚这两个巨大的机会。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只花了30年就回到了世界第二。市场压力倒逼改革的机会是存在的,但不要盲目等待改革,自己先在企业中进行改革,创造改革。
第三个是科技的风口。
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是靠后面30年的时间真正发展起来。这一次互联网的变革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加互联网,但我们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这一轮的20-30年,层出不穷的企业会起来,层出不穷的企业会倒下去。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的模式下商业模式是工厂,第二次能源革命带来的商业模式是公司,未来三十年的商业模式组织下的变革。第一次技术革命释放的是人的力量;第二次是释放了人的持久发展能力,但是无论怎样还是身体的变革。技术革命带来的是公司,这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现象是,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手机普及率达到90%。人类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几十年的数据收集信息沉淀,已经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收集总汇。这一次很可怕,带来的是智慧的变化、是人脑的变革。生物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人类健康要求。
八 顾客第一,股东第三
在DT时代,所有的企业都是透明的、都是分享的,所有的企业都必须与众不同,这些要求来源于消费者,如果不是一个一切以消费者为驱动,围绕着消费者需求去转的企业,很难生存下去。
华尔街人认为任何企业都是股东第一,我并不否认股东的重要性,但是在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中,我认为员工创造了价值,客户给了钱。只有客户被服务的好,他给了我钱让员工能创造价值,股东自然高兴。所以一切必须围绕客户,围绕消费者,围绕你的上帝去转,这个企业在21世纪才有机会。所谓改革,就是改革自己适应消费者、适应需求。
九 把握未来才能把握成功
未来世界不会建立在规模经济、权势和金钱、力量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知识、智慧和创新的基础上。原来路上有很多脏兮兮的马粪让大家很头疼解决办法,最后汽车出来了之后根本就没有马粪了。当所有人注意力在马粪时候,有的人把注意力放在汽车上了。所以,谁把握了未来谁就能成功。今天许多企业争取解决的是今天的问题、昨天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如何解决明天的问题。战略是,未来我们的客户会如何走向、合作伙伴会怎么走,我们必须会在哪个风口上守着他过来。
森林遇到火灾,你是追着扑火还是在50公里之外挖壕沟止火呢?现在很多的企业是在解决昨天和今天的问题,而不是去思考解决未来的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够站在前瞻性这个角度去思考,做企业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假设你在10年前,有什么事让你觉得做了会不一样,那么同样的,如今企业必须去做什么事情,才能在10年以后活很更好。
十 明确重点,跨过痛点
企业到一定程度要学会放弃。恐慌只会大家更混乱。有什么、要什么、需要什么,企业到一定程度必须学会放弃。在不好的形势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以前要凭关系,现在是凭眼光。每个企业不要去总结外部政策有什么不对,而是要总结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然后把该淘汰的东西一定要淘汰干净。目标要明确,企业重塑必须要有重点。
困难时期冷静定位。哪几个部门业绩最好,然后把资源往这些部门倾斜,向明天倾斜,该关的就真关。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亮点。希望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观感,想清楚痛点在哪里。有痛点并不一定是坏事,跨过了是好事情,只要想清楚愿意付出多大代价跨过去。
十一 修炼好企业的内功
组织、人才、文化对企业非常重要,这是在形势不好的时候需要修炼的内功。毛泽东在延安时干了三件了不起的事情: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干部、延安整风运动统一价值观和使命感——重塑理想主义、南泥湾开荒——先活过去再说。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任何企业都要做这三件事。
第一,理想主义继续保持对未来的乐观。想清楚企业做什么东西是别人做不好而你做的好的,你就靠这个。
第二,干部员工的重新培训。因为形势好的时候是需要靠市场的运营,不好的时候冷静下来学习管理、学习组织、重新整理员工优进劣出,在形势不好的时候加入公司的人才是想清楚之后的决定。
第三,南泥湾开荒,在这种形势下好好守住自己的几亩地,把农产量搞好,慢慢耕作。
十二 军事变革诱变企业创新
任何军事的变革都是诱变你的趋势。美军在二战以师为作战体系,在越战时以营为作战体系,伊拉克战争以七八人战斗队为特战军战斗体系。这对于企业道理是一样的,以Uber为例。企业以几十个人刚中国市场时,把国内上万人的企业打的晕头转向。因为之前的大规模作战已经没用了。企业永远把资源放在可以听见炮声的第一线上去,让第一线的员工创新速度越快,让创新的成本越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赢。
二战最伟大的创举是航母作战体系的诞生,航母作战体系并非航母本身打仗,而是航母上面的舰载机打仗。所以,企业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中台建设,加快创新、变革,高科技的出现会彻底颠覆传统的金字塔架构体系。在未来,总部的思想概念也会出现巨大变革,企业可以在一个地方吸取营养发展,但不一定需要把总部设立于此。全球眼光、当地支撑。
十三 约束自己,走向世界
商场如战场,但并非战场上的你死我活。希望大家在组织变革上多花时间,人才、创新和文化是合在一起的,你信什么样的人就为他们打造相应的文化。希望大家多关注年轻人,因为他们比我们先掌握了科技的手段,比我们先懂得未来的趋势。我们拥有的是敢包容年轻人的胸怀,拥有的是屡败屡战的抗击打能力。职业拳手和业余拳手的区别在于不在乎面子,被打趴在地的拳手会想一想在数到第八下时站起来。想清楚了再出手,千万不要马上动手,从马背上摔下来的人马上上马一定会摔下来。
未来的非政府商业组织会越来越发展,商业企业必须要有自律,必须要自我管理,自己制造行业的趋势。以前是政府制定游戏规则我们跟着走,今后是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推荐给政府,建议政府建立我们未来的行业体系。
四件事情请大家永远坚守:
一、不行贿;
二、不逃税;
三、不欠薪;
四、不侵权。
这“四不”是我们的底线。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行业准则。
趁这个机会,多学习多思考多走出去,投资自己,投资自己的员工,整天在村门口转来转去还就是一个村办企业。老板品味的高度决定员工品味的高度,员工品位的高度决定产品服务质量的高度。
我在2015年基本上没停下来,大家以为我在宣传什么,其实不是,我是在思考在学习。看全球的企业在做什么,可能并不一定会做成什么生意,但是对大家是有帮助的,一定要有世界观。未来的企业一定是有全球意识的,而且未来的企业一定是有担当的。越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则越可能成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