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商城因为“刷单”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国外一家投资咨询机构发布报告称,京东销售额存在虚报,也就是传说中的“刷单”。恐怕不止京东一家,伴随网购的火爆,有关电商平台“刷单”的报道屡见报端。
事件:京东被指虚构交易达350亿元
“刷单”,就是商家自买自卖,利用各种手段虚报经营销售业绩,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和投资者。“刷单”这种虚假制造销售业绩的方式,是否真的大量存在?
美国知名投资咨询机构J Capital近日发布题为《京东已成为批发商》的报告称,京东30-50%的销售额来自线下批发商,靠回购和循环交易刷单,用模糊数据欺骗投资者和消费者。什么是回购和循环交易?简单说,就是商家自买自卖,貌似生意兴隆,其实赚的是个人气,就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往里面再砸钱。对此,京东集团公关部总监康健对中国之声回应称,京东作为电商平台,利用批发商掩盖真正的财务情况进行刷单,这不可能出现。
“刷单”已成电商潜规则 消费信任面临挑战
“电商‘刷单’的现象,是行业长久存在的,并非新鲜事物。”京东集团公关部总监康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康健没有回避“刷单”问题。“平台商家肯定会出现‘刷单’,比如有些商家业绩好的话,被用户发现的机会就高。”康健说,去年一年,京东对“刷单”的卖家开出了上千万的罚单。
“京东入驻商家只有6万家,而阿里巴巴有800万家。”康健说,京东自营商品占六成比例,不涉及其他商家利益,因此“刷单”的利益驱动减少。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说,电商“刷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商家找所谓的消费者进行“刷单”。卖家买快递单号,其收件人和寄件人与实际的买家、卖家不一致;另一种是快递公司发空包,但快递公司并未完成配送,而帮助商家完成平台上的物流信息。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淘宝平台有多种“刷单”形式:刷虚假交易,为卖家冲钻,进而网络排名靠前;专业的好评师或差评师专职为卖家服务,有时上万条好评可能都是“刷”出来的;还有一种情况更难察觉,雇佣专职人员进行交易,在支付物流等环节都有据可查,但事实上是虚假交易。
京东作为与阿里巴巴一样的重量级电商巨头,为啥会出现“刷单”乱象?在电商发展初期,监管阙如,刷单作为行业权益之计,尚可理解,那么随着电商规模的扩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降临,还继续玩这种刷单游戏,显然就是自娱自乐,或许赢得的是眼前蝇头小利,吞噬掉的却是长远的诚信精神。
对于网民而言,销量、好评与排名就是商品的活广告,毕竟网购不比实体店,可以掂量触摸,感受体验。在网络上,只能观其形,度其心,一旦下单,不仅是完成了交易,而且是对平台商家和其产品投下了信任票。如果这些表面上的光环是注水得来的,甚至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那么对于网民而言,一种被玩弄被愚弄的感觉自然产生。久而久之,商家与网民之间没有了起码的诚信可言,生意如何做?
追求利润,自己业绩好,被用户发现的机会就高,获利就更多,这本来是网购的一大特点。对于少数平台商家而言,刷单或许可以暂时赢得丰厚利润,但一旦伤透了网民的心,没有了彼此的诚信,网民有了疑惑之心,不仅对于那些虚假刷单者得不到好处,对于诚实守信的商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伤害。
刷单是电商在自掘坟墓
近日,京东商城因为“刷单”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国外一家机构发布报告称,京东销售额存在虚报。业内有一句话,叫做“刷单或许会死,不刷只能等死”。本以为说得有点夸张,但现在连电商大佬京东商城都要通过刷单来赚钱,可见,其言不假,从中也可窥见行业生态不容乐观。如果电商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其前景令人堪忧。
商家比拼的就是信任度,尤其是电商,因为无法象传统商业一样,商品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信誉就显得更为重要。毫不夸张地说,电商就是信誉经济,而刷单刷出的火爆,却是建立在虚假数字上的海市蜃楼,这恰恰是电商在自掘坟墓,刷掉的不只是消费者的信任,更是商家的声誉和形象,最终损害和打击的是整个电商行业。有关部门应该尽早出手亮剑,刹住歪风,也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电商“刷单”倒逼监管“刷屏”
从表面上看,电商“刷单”产业,造就了成千上万个月入万元的“刷单族”,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殊不知,“刷单”却“刷”出了电商虚假的销售业绩,也“刷”出了对电商经营的监管漏洞。可见,“刷单”对于电商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宣传手段;对于“刷单族”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则是一种恶意的欺骗。换言之,广大消费者,才是“刷单”背后的真正受害者。
对于电商“刷单”乱象,不能放任不管。此前,尽管淘宝网称“我们对刷单是零容忍”,淘宝网创始人也表示“打假不会手软”;尽管有的电商针对“刷单”进行过多次打击,并开展过大规模的“整治虚假交易行为专项行动”,如强制删除违规商品、执行“炒一罚二”政策等,但“刷单”乱象却愈演愈烈。可见,寄望于电商打击“刷单”行为,无异于奢望家长重罚自己的孩子,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可行的。
因此,电商“刷单”,倒逼监管“刷屏”。工商等相关管理部门,应借鉴公安部门组建“网络警察”的做法,设置专门的网上工商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执法人员,对网购行为实施专项管理,全程监控,发现“异常交易”情况,及时介入。
对电商“刷单”人人喊打的同时,要给后来的中小电商一个晋级的机会
目前,对电商“刷单”,可谓是人人喊打。一方面,电商平台通过销售数据监控,对“刷单”电商给予违规店铺暂停交易、封号、注销等处理,积极进行“自我净化”。另一方面,工商部门也开始积极介入,给造假者处以赔偿消费者损失、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惩处,让虚拟的好评受到现实的惩戒。甚至,有人建议立即开征电商税,彻底断了电商刷单的退路。
应该说,对制止电商刷单而言,以上措施都是“神兵利刃”。但这些措施在断了电商刷单退路的同时,也彻底掐断了中小电商成长的路。试问,不刷单,后入场的电商有和已长成“巨无霸”的大电商掰手腕的机会么?如果,刷单电商都被“自我净化”,或者电商被红牌罚下,那么电商平台岂不成了大商家的专属平台?如此一来,互联网商贸的活力如何体现?
网络是把双刃剑,锻造地成功,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好剑,在商业帝国崛起的路途上披荆斩棘。铸造出了差池,有可能伤了自己,得不偿失。乘着“互联网+”的春风,电商平台需要拿出诚意与底气,网络之剑是为开荒斩棘、开辟市场、开挖潜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地伤及消费者。
去年一年,京东对“刷单”的卖家开出了上千万的罚单,但这样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监管措施,对于企业而言是痛下狠心、革除弊病,然而终究逃脱不了护犊的嫌疑。如果电商们有心改革,敢下真刀子,利用大数据追根溯源根本不是问题,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物流快递企业的齐心协力。倘若电商虚与委蛇,监管部门就不能坐以待毙,消费者的权益何去何从,呼唤落地的制度来给力。
不得不提的是,电商征信体系建设如箭在弦上,亟待发力。不息的网购呼唤清风吹散“刷单”阴霾,更呼唤互联网良善规则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