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今中国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城市。据2011年年底统计数字,上海户籍人口中,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47.76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在这些老年人口中,许多人选择在民营养老院度过晚年。而在上海现有的10万多张养老床位中,民营养老院已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无论公办还是民营的养老床位如今都是 “一床难求”。
在高楼林立的包围下,静安区康定路上,一栋外观陈旧的 5层小楼显得很不起眼,这里是民营 “爱华养老院”。
2006年,纺织女工出身的张爱华和丈夫一起包下这栋由旧厂房改建的宾馆,投资上百万元将其改造成为一家符合“养老机构设施设置标准”的养老院。养老院现有100多个床位,已经满员。老人的卧室有独立卫生间,电视、冰箱、空调等日常家电基本齐全,但这些设施使得放置三四张床位的 “标房”空间更显局促。养老院的食堂、办公室、活动室里,家具桌椅已经老旧掉漆。因为实在没有多余的空间,屋顶上的阳光房就成了老人们的休闲娱乐园地。
养老院里的老人生活平淡而有规律:一日三餐清淡而不单调;平时老人可以聚会唱歌,牌搭子们每天还会 “玩几圈”;下午,护工们会给老人洗脚、洗澡;晚饭后在电视机前短暂消磨,老人便可早早上床睡下。老人入住这里,就不太回家了,即便偶尔家庭聚餐,也会在与家人相聚之后,回到养老院。用老人的话来说,在这里自己住惯了,回家给亲人添麻烦。听护工们说,老人的子女大多很孝顺,平时经常来探望。
在爱华养老院,生活能够基本自理的老人每月包含护理费、伙食费在内需要交纳2000多元。对于一些失能失智长期卧床的老人来说,居家养老耗尽了子女亲属的精力,还无法得到专业的护理,到养老院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当然,也有些老人很乐意来到养老院安度晚年。养老院的老板张爱华说,有些退休教师来这养老就是图省心、省事。有些孤老在这里还找到了伴儿。
张爱华坦言,在运行至今的7个年头里,养老院始终面临着资金不足、护理员缺失、社会支持匮乏、设施陈旧等困难,入不敷出的情况时常发生。她还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有的单位想为养老院捐钱、捐物,但是了解下来听说是 “民营”的,随后就没有了下文。眼下,她正自掏腰包对老人的活动设施进行改造。
张爱华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新年之际,给老人的餐厅换一套新桌椅。
链接:https://shop102579093.taobao.com/index.htm?spm=2013.1.w5002-18366516221.2.382cbdf1yvg0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