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说“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长”,但直到前阵子,我才算是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前阵子我们全家在长隆旅游,有一天在观光餐厅吃饭,因为我们的餐桌位置正好可以隔着一层落地玻璃窗看到窗外面的老虎。
一个妈妈带着大约四岁的儿子就走过来了,刚好最靠窗座位上的OK爸临时走开了,那个妈妈就抱着儿子直接站到了OK爸的座椅上看,暂且不说,她连招呼也没打一声,还让孩子直接穿着鞋子就踩上了凳子,多少让人有点意外。
但我还是忍着没说,想着OK爸回来了,再和他们说吧。
但是我妈就有点不舒服了,但也还蛮有理有节地指出“你好,这个位置是有人坐的”。
没想到这个妈妈居然翻了个白眼,非常不屑地说:“那现在又没有人,我们站站怎么了?怎么了?”
我妈还想说什么,被我拦住了,因为OK爸刚好就回来了,我说,“这位妈妈,你想让儿子靠近窗户看老虎我们也能理解,但你确实应该先和我们说一声,现在我先生回来了,你能不能把孩子抱下来?”
那位妈妈竟然当作没听见,OK都着急了,对着小哥哥说,你好,爸爸回来要坐了,你先下来吧。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小男孩对着OK大吐唾沫,那一刻我们全家都惊呆了!
我妈终于忍不住了,“真的是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啊!”
我一边和OK说,哥哥这样做是非常不对的,你和爸爸去洗手间洗洗。一边我安慰妈妈,这样的家长你和她讲道理也意义不大。
却没想那位不讲理的妈妈还在那大吼,“你说我是什么样的家长?你说呀!”
她的朋友闻声赶过来,一个劲劝阻她带着孩子离开,最后回头和我妈妈说,“阿姨,你别生气,他还是孩子、还是孩子。”
我终于“爆发”了,“前面一直没多说,但这会儿我想非常严肃地跟你们说,孩子的行为不是关键,我们不生孩子气,但是大人这样做,是非常不妥的,孩子都看在眼里,学着的!”
说完那话,我突然很为这个孩子“悲哀”。
那一次我也算是真正理解了“一个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答案全在他的家庭中!”
我有一个好朋友这两天也正好和我说了一个她家亲戚的真实故事,亲戚的孩子是如何在一个有着非常非常宠他的爷爷奶奶的家庭中,一步一步成长为没有对错判断、遇事只会拳头解决的熊孩子,今天一并想分享给大家。
文/文文
我亲戚最近又开始为儿子的在校问题苦恼了,在学校里,因为他不会和同学相处,所以他没有朋友。
这个年纪的孩子们互相间喜欢开个玩笑、嘻嘻哈哈的讲点幽默,小格完全没有接纳能力,还动不动就会暴躁,遇到同学的玩笑话,他的本能反应只有拳头。
最近因为接连打了几名同学,小格被老师调到了讲台旁边的“特殊位置”,孤零零坐在教室最前面,成了一个被众人孤立的怪咖。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家长见到他也会把自己的孩子远远带走……
可小格三岁前明明是个十分讨喜的小男孩,他怎么就变成了今天这样?原来从他2岁开始,家庭里的一切,都在把他往“熊孩子”的路上在引。
2岁咬人还被表扬
从小就没有分辨是非的机会
小格两岁时我们几家人一起聚餐。
进餐到没多久,小格手里抓着餐勺,一边咣咣咣地开始砸盘子,一边还咯咯咯笑得非常开心,声音大到我们所有人的声音都完全听不到了。
他的爷爷奶奶不但没有觉得任何不妥,还一直在旁边大声鼓励,称赞他力气大,节奏好,逗得小格笑得更大声。
我们都看出小格的爷爷奶奶对他的宠溺有点丧失底线,不过当时也没当回事,觉得每家老人也都是如此,不应该太苛责。
况且小格长得白白嫩嫩,还继承了妈妈的月牙眼,一张小脸笑眯眯的特别可爱,大家也就没太介意了。
但是在饭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把大家震惊了!
当时大家在相互道别,被爷爷抱在怀里的小格不知怎么的,忽然就转头对着爷爷的脸蛋狠狠咬了一口。
我分明清楚地看到爷爷脸上痛苦的表情,万万没想到的是,爷爷竟然朝小格重重亲了一口,笑呵呵地称赞道:小格真棒,力气好大!
爷爷是在演戏吗?
显然不是,小格爷爷从来都是一本正经毫无幽默感、甚至有些暴力(后面会说到他对小格妈妈的事情)。
可就算如今我们提倡鼓励式教育,但也得要分对错啊?!明明是很不妥当的行为,却得到长辈的称赞,这不是爱,这是毁!
毁掉的是孩子对于对错的认知,毁掉的是他们在心理成长期应该去树立的价值观。
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出了家门就成了“错误”,小格在走向群体时从皇帝直接成了一个没有教养的熊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双重打击,也直接使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
后来,小格也越来越热衷于展示自己“力气大”,开始通过打人来获得家人的称赞,逐渐形成了一种是非混淆的价值观。
对小孩子来说,这个道理简单得很:如果咬人和打人不但能得到表扬,还能事事顺心,何乐而不为?
爷爷当着孩子的面打妈妈
妈妈成了孩子眼中的笑话
爱咬人、爱打人的小格不仅在行为上被鼓励,更可怕的是,没有人能够让他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因为他有个总远会为他出头的爷爷。
有一回我们全家亲戚一起出去玩,小格也带着,到公园的时候小格吵着要吃冰淇淋,因为感冒刚好妈妈不同意他吃,向来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小格不开心了,伸出小手就打了妈妈一下,非常惯性的。
妈妈本来已经对小格动不动就打人的行为十分不满,压在心里的火一下子起来了,她拉住小格的小手,轻轻地拍打了一下,力道不重,只是想用这个肢体动作告诫他打人会被同样的方式回应。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个时候,小格妈妈的脸上被挨了重重一巴掌,伴随着的是爷爷怒不可遏的声音:谁让你打孩子的!
众人的脸色全都变了,气压低到了负位。
爷爷的蛮横无理让本应该被教育的小格切换成了看妈妈被打的位置,他失去了对自己错误认识的机会,失去了和妈妈的沟通机会,却接受到了一个信息:
我做什么都可以,做错什么也不重要,爷爷会给我撑腰,爷爷是我的保护伞。?
慢慢的,随着小格也越来越有自己主见,他更加没法接受妈妈的管教。
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爷爷奶奶是家里的主事者,不管自己顶撞爸妈还是哭闹发火,只要爷爷在场,就永远都有靠山,永远不会被责骂。
所以,当所有的孩子都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小格还停留在两岁孩子的阶段,只会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道德规矩的约束。
家庭环境缺乏尊重
孩子也永远学不会尊重!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眼看着小格从一个小可爱成长为一个乖张暴戾的少年,我心里不是没有心疼的。
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真的会直接导致孩子将来的性格走向。
除了显性的唯我独尊、崇尚暴力等问题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细节,这才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
小格的父亲成长在一个相当传统,且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这使他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大男子主义,可实际上依然对父母怀有一份不分对错的尊重与包容,即使妻子并没有错,他也绝不会开口替她说理求情。
他们家还有一系列明显男尊女卑的“家规”:
比如,小格妈妈的娘家在外地,父母身体又不好,月子期间一直住在婆家。可是婆婆每天只负责照顾孙子,几乎不管妈妈,还美其名曰“我帮你带孩子,你理应负责打扫和做饭”,并且不允许任何人把孙子从她手里抢走。
再比如,他们一家人吃饭时第一口食物一定要公公吃,其次是儿子,然后才是婆婆,儿媳最后。
还有,儿子可以彻夜不归,儿媳晚上外出吃饭必须向全家人报备,超过九点电话必被打爆……
最重要也是最不讲道理的一点:孙子大过天,孙子什么都是对的,别说儿媳,就是儿子当面教训孙子都要立刻被骂。
种种的,看在尚不明事理的小格眼中,所有不可理喻都成了理所当然。
因为家人对女性的不尊重,所以小格对待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态度明显有差别,并会以自己是一个男孩子为荣。小格总是习惯于顶撞妈妈,而与爸爸相处起来就会相对听话。
他在心里认定了爷爷是家里的主事者,除了爷爷,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顶撞,因为爷爷永远都站在自己这边。
而爷爷平日里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会对小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对待母亲和其他女性的态度上。
可想而知,从这样的家庭走出去的孩子,一切唯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与分享,在社会上会陷入怎样的境遇。
只有宠没有爱的孩子
心中不会有温暖
如果说小格很不幸,也不算,他从小被爷爷奶奶宠爱的样子,分明就是一个蜜糖罐里长大的孩子。
但遗憾的是,他确实是得到了宠,但却没有感受到爱,他的家庭环境中从没有教给过他爱。
事实上,小格的爸爸就是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庭观念里长大的。
他在妻子面前表露的果断刚强,无非是无意识复制了父亲的其中一部分性格,可是他早就在心里认为长辈向晚辈动手打骂都是合情合理的正常现象。
爷爷众目睽睽之下对小格的妈妈扇耳光,他不但没有出面阻拦,事后也是一副完全不在意的状态。
很难想象,长大后的小格会如何看待自己的性格,会不会因此怨恨爷爷奶奶,怨恨没有正确引导自己的父母,内心充满焦躁与暴戾的情绪,继而发泄到他的下一代身上?
爱是相互的,是温暖柔软的,生活在有爱氛围中的孩子,内心也会被温暖所包围,将来十有八九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且温柔的人。
而宠溺是单方面的,一方无条件给予,另一方心安理得地接受,不知感恩,也不懂何为付出。
小格的不幸,正是因为老人无底线的纵容宠溺,使得他心中一点点褪去温暖,成为一个凉薄的人。
坦白讲,小格在别人眼里是惹人讨厌的熊孩子,但在看来他是很可怜的,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归根结底,熊孩子又有什么错呢??
真正错误的,是那些在他们捣蛋之后的叫好、犯错之后的鼓励,以及那些无时无刻不在亲身示范何为无礼、蛮横、甚至低俗的熊家长。
关于长隆遇见熊家长和熊孩子的事情,其实发生的当下我就想着立马和大家分享了,但最后我还是忍着没发,因为我想合适的时候展开和大家说得透彻一些。
分享的目的不是“谴责”,更多的是很感慨,孩子来到什么样的家庭,他们没法选择,我们不说给他们“大富大贵”,但至少得给他一个正确的三观,让他有机会感受人世界的美好与善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