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纯手动输出,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帮助和认知
一、 流量不等于留量
流量和留量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打个比方,流量是traffic,就是车水马龙的街头来往车辆很多,但是没有哪辆车是你的,或者说没几辆车是你的。
留量是留下的留,它不止是已经成交的客户,还包括所有你已经获取了对方联系方式的客户,有了联系方式,有了连接,你就有办法把客户留下来。
比如说你的网站每天有10000个流量,听起来很多,但是他们来了又走,挥一挥衣袖不仅不带走一片云彩,连一毛钱都不给你留下,这样的流量对你来说有意义么?
没有。
但是,这10000个流量里有1000个购买,相当于留下来了,就建立了客户关系,这就是有价值的留量。
同时,除了这1000个购买的,还有3000个留下了微信、手机号或者旺旺信息,以后你能跟他联系,这也是留量,只是看你如何转化。
和购买的1000个相比,和留下信息的3000个相比,流走的6000个又算什么呢?
这4000个留量所能带来的价值,已经远远高于那流走的6000个流量了。
所以很明显,我们要在留量上下功夫,想办法让客户留下来。
一次引流成交1000个,留下3000个信息,合起来的留量就是4000个。
一旦你有好的消息、好的活动,你就能够联系到这群人,他们的成交转化将远远大于已经流失的6000个流量。
假设我们只有5%的转化,也有200个成交,而这200个成交流量没有增加你多余的花费,相当于白捡了200个成交。
每一个做互联网营销的人貌似都懂得流量,至少是听过这个概念。
但至于留量关键在哪里,应该怎么去做,却并没有人琢磨清楚。
当然,我不否认流量的意义,但留量才是我们现阶段需要努力提高的。
关于流量,还有一个衡量标准,叫做M值。
M值=Money position,即流量变现能力。
M值的大小,是评估流量来了你能把它变成钱的能力。
想想看618的时候,为什么京东的展位和流量分配是不一致的,不是你有钱就能买的?
因为不同店家的流量变现能力不一致。
打个比方,说下当时做天猫的一个例子。
我记得当年双11的时候,淘宝给了骆驼1500万的流量,骆驼当天的销量是1.2亿,也就是说,1500万流量进来,一个流量转化了7块多钱。
如果你开的店铺,一个流量可以带来30块钱,你说淘宝是把这个流量给你还是给骆驼呢?
毫无疑问,肯定会给你,因为你的变现能力比骆驼强。
那么流量是如何在平台和各个卖家之间流通的呢?
我们把流量当作一个实体的商品,比喻成大白菜,那么平台(京东、天猫、当当等等……)就是从批发市场批发这些大白菜,再拿过来零售给各个卖家。
怎么批发?
去线下打广告、去电视做广告、去全网做广告……从而把站外的流量批发进平台来,然后让各个商家通过直通车竞价。
如果平台在站外批发一个流量的成本是三毛,那么直通车竞价至少要两块多。
虽然利润不低,但是批发也是需要成本的呀,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用户增长基本趋于稳定,站外引流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不会越来越低。
所以,平台在分配流量的时候就会衡量一个指标:同样的成本,谁创造的价值最多?
如果你的流量变现能力能够超过对手,那平台自然会更偏向于把流量给你。
你不但要向平台说明为什么你是最值得的,还要拿出数据证明你的一个流量变现30块是真实的。
如果1500万流量给了你,你创造的价值就是4.5个亿,给骆驼才1.5个亿。
对每一个做商业的人来讲,他一定会把流量给你。
所以,如果我们要获取流量,特别是大流量的时候,想要获得平台的支持就必须练就你的M值——只有你创造的价值高于竞争对手,平台才会认可你,才会给予你支持。
要练习流量变现能力,提升你的M值,你需要从哪里入手?
从转换率入手。
转化率是直接提高你M值的量,你的M值做的越高,大流量支持你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平台不愿意给你流量怎么办?
只能自己掏腰包解决。
通过原有的ROI数据分析,比如一个流量可以给你带来30块的收益,那就说明只要你的流量总投入不超过30块钱你都是赚的。
假如你有15块钱的产品成本,那还有15块钱的利润空间。
所以,你获取一个流量最多可以花15块钱。
这说明了,只要不超过15块钱去购买流量,你就一定能赚到钱。
当你非常清晰地知道你每一个流量的获取成本,它的警戒线在哪里,只要你不超过这个线,就可以放心大胆闭着眼去花钱,保证安全。
所以只要你把流量钻研透了,想不赚钱都难,除非你是故意亏钱。
留量对于电商行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你能够储存多大的留量?
你的M值能够取到什么位置?
这两个事你能做好,后面的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二、 电商死穴:营业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如果你直接在网上搜索,电商如何提高营业额,我估计80%你都会查到这个公式:营业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而实际上,这不是救命稻草,还是电商运营的死穴。
按照这个公式,在过去的流量红利阶段是可能做得起来的,像韩衣都舍、裂帛这些都是靠流量红利来打好基础,他们在流量、转化率、客单价三个方面做得都比较好。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刚刚起步的小蚂蚁还按照这个公式、这个规律来做,做死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当然我不是说100%,毕竟这世界上还是有天才的。
但是难度会非常大,而且不成功的概率非常高。
所以我给这个公式另外起了个名字——电商死穴。
首先,我们来研究下这个公式:营业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是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三大板块。
同时要注意的是,这三大核心要素的一个先后顺序问题:流量第一,转化率第二,客单价第三。
这三大功能模块如果你能做好,再怎么玩你都死不了,它们相当于是把电商转起来的三大发动机。
但是这三个里面有一个不行了,你想做起来就很难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它是死穴?
第一步是做流量。
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对于门户来说,流量是有意义的。
但是对于现阶段开始或者准备开始的电子商务来说,留量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比如说你投100万上来做流量,这个流量是不是一定能变成钱呢?
明显是不确定的。
第一步上来就做流量,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1) 他的可变性非常高,不排除有一些非常非常有天赋有悟性的人,他一上来就能找准流量,能够获取非常精准的流量,更重要的是他对数据非常敏感,能够低成本来获取流量。
那可能按照这种方式来做,他能够成功。
嗯哼,我也说了是非常有天赋有悟性,这属于非常小的概率事件。
(2) 在流量红利时期的条件下,你缺流量,有流量的人愿意给你,扶持你,让你做起来。
比如说淘品牌,实际上当初那么多的淘品牌到现在还剩多少呢?
韩衣都舍、裂帛、御泥坊……还能数出多少个?
很少。
为什么在做淘品牌时期,淘宝去扶持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做起来,现在却被大浪淘沙了呢?
淘宝在初期扶持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把他们打造成标杆,让还在外围不敢进来的商家看到,来淘宝是有发展前途的。
所以才会有流量红利期。
放在我们现在来看,早两年微信公号爆发期,流量根本用不完啊,管你写什么都有人看,2015年的时候公号的打开率能达到20%左右。
进入2016年,各大平台争夺优质内容源,于是对于原创优质内容的输出者不仅给流量给推广,还给开通打赏功能(虽然现在关闭了,但是内容付费依然没有衰落)。
如果你能赶上平台的流量红利期,风口上的猪都能飞上天好吗?
但是你看到了后面,因为淘品牌已经做起来了,榜样已经树立起来了,淘宝想要达成的目的已经初步完成了。
这个时候,标杆榜样的作用对于淘宝的战略来讲,就已经算不得是非常重要的了。
流量分配开始逐渐演化成商业路线——你要流量,哪怕是淘品牌,OK的,你要花钱买,我们可以便宜点给你嘛,但总归你是要花钱的。
这样流量的成本一起来,就算不怎么高但也是有成本的呀,相较于他们之前的免费流量,哪怕几毛钱的流量单价也是要了他们的老命了。
所以它们的营业利润马上就下来了,这个过去靠着流量获利吹起来的纸老虎,马上就不威风了。
这就意味着,你一出手,第一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变数,你的投资不一定会回来。
而且我们都知道,流量是个无底洞,多少钱它都吃。
你有多少钱都可以烧在这上面,但是烧了之后能不能赚回来?
不知道。
你的流量的精准性、用户属性你完全不知道。
所以你按照这个公式来做,首先从流量入手,你绝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成本都会投在流量上,尤其对流量不太熟悉的新手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除非你有非常大非常大的预算,你可以闭着眼睛去砸,这是传统的做品牌的思路。
就像脑白金当年砸央视广告一样,管你客户买不买,我只管广告不要停。
一年五个亿砸下去,做个十年,看你还买不买。
对于那些想以赚钱为第一目的,而且是基础比较小的人来说,如果还想按照这个思路来,显然就不是以赚钱为第一目的了。
第二步是转化率。
做好转化率谈何容易?
在摸索阶段,你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个事。
比如价格要怎么定?
卖的好了该怎么办?
卖不好了该怎么办?
做活动的时候该怎么办?
不做活动的时候该怎么办?
……这些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你面对的人群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转化率会有浮动,这又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尤其是你的转化率还没有底的时候,简直是难上加难。
没有底是什么概念?
比如你有一个大木桶,本来可以装很多水啊,但是刚开始你是没有转化率的,就相当于这个痛没有底——流量进来了,你的桶再大也留不住。
如果你有转化率,相当于是把你的桶加了个底,这样流量进来了你才能接得住。
你的转化率不同,你的桶底的承受力就不同,你能装的水的深度也不一样。
只有把转化率做好了再去放大流量,你才能接得住,并且把它有效变现成你的M值。
如果你按照原先的公式来,先去做流量,再去做转化率,这样你是很难把流进来的客户留下来的,而你的流量花了大价钱大成本去砸,都因此浪费了。
而且更恐怖的是什么?
没有转化意味着没有成交。
但是你的产品已经做出来了,没有成交就意味着你的存货都在仓库里放着等着贬值。
如果你的存货一年卖一次,你拿5000万去做存货,一年下来就卖了5000万。
一个月卖一次,一年下来就是6个亿。
你的初始投资都一样,都是5000万。
做转化率,不单单只是有人购买这么简单,它还涉及一个东西——财务上叫CCC,即现金周转周期。
你的资金转的越快,利用率越高,哪怕是你的毛利稍微低一些,只要你能转得动、转得快,你最后加起来的这个总利润额都会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总量。
但是如果你转不动,CCC周期太长,那就相当于你在做一个死的生意,你的投资与回报是远远不成正比的。
做好了转化率,这样流量来了我们才能接得住,才能更好地提高你的变现能力。
再者,你可以把生产成本、备货成本,尤其是现金周转周期,加快。
你的速度越快,赚的钱就越多。
所以为什么说是死穴,死在哪儿?
就是死在一开始就花大价钱做流量,流量来了又不一定能转化。
单是这一点,就足够让你的资金、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你的信心和决心,全线崩盘。
对于那些已经做得比较成功的人,除了信心和决心外,还有商誉。
比如说你的生意越做越大,周围的人都知道,你现在在做微电商,然后都等着看你的笑话。
这是人性,对错我们不讨论。
这时候你的商誉,相当于你花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培养起来的这点信誉和形象,以及你在这个圈子中的地位,都不能因为做了这件事就没了。
你不能失败给别人看,你要面子。
现在的老板是为了什么而坚持?
说白了就是为了这个。
第三步是客单价。
你一出手就是两大不定因素:第一步流量,会出问题;第二步转化率,还不确定。
这时候你来谈第三步,前两项已经这么弱了,对方不按照你的想法走,这种可能性是很高的。
流量来了,转化率做不上去,大量的钱打了水漂。
这个时候99%的人都想着赶紧减价,减价卖出去,至少让我回本吧。
结果一旦开了减价这个口子,就会越开越大,到后来你会发现,别说回本了,你不赔钱就谢天谢地了。
一般按照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来做,还没进行到最后一步,已经死的差不多了,看起来很容易的路,让你失败也很容易。
所以我们的思路要变,一门心思想着流量,这条路已经很难行得通了。
三、 新思路:营业额=转化率*客终价*留量
新思路,我把这个公式叫做“定海神针”。
与上面的“死穴”最大的不同,是顺序的不同:营业额=转化率*客终价*流量。
第一步做转化率,第二步客终价,第三步放大流量。
1、首先从转化率入手。
为什么第一步是转化率?
相信前面我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只有先给你手上的这个桶做一个扎实的底,你才能更有效地去接住流量,提高你的M值。
从而一能提高你的收入,二能把你产品的库存快速销售出去,加快现金周转。
怎样做到转化率?
——分析清楚你的客户是谁?
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他们的困难在哪里?
怎么跨越困难达到梦想的蓝图?
你把它描绘出来,然后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要做到这样,就要100%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100%为成全对方而活。
不过做转化率是要求回报的,是要让客户把钱掏出来。
把转化率做好了,这样不管有多少客户来,你都能搞得定、接得住,能够迅速成交客户,这样才能去追求收入最大化。
2、第二步是客终价。
客终价和客单价,一字之差,其实包含了对顾客态度的不同。
做客单价,专注于“单”字,重在想办法如何一次性地把最大的可能利润全部收获,更多的是做一锤子买卖。
虽然这样的说法不一定,但是利润聚焦在“单”字上,就会容易出现这种附带性的恶果。
而客终价呢?
它本身包含了客单价,但又不止客单价。
(1) 客户终身价格。
比如客户来买了一次,花了300块钱,如果一年买三次就是900,连续买三年就是2700。
这就是客户终身价格。
客户终身价格,是以客户终身在店铺消费的总价格为目标,而不是做一锤子买卖。
比如一个客户来了,身上有2700,你会不会想办法在他身上多骗10块钱?
当你想到的是要做客户终身生意而不仅此一次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有这种念头了。
客户终身价格除了这点优势之外,更加要命的在于降低获取客户的成本。
我们既然在前端去获取客户的时候要花费这么高的成本,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想法设法来降低这个成本呢?
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客户回头再买。
打个比方,一个客户第一次来购买是我花了200块钱才把你吸引进来的,但是他第二次来买的话,我就基本不用再花这个钱了。
要让你第一次进门来很难,但是你进门购买之后我再想办法让你来第二次购买,这时我的成本可能就只是一条短信或者一条微信而已。
通过让客户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购买,把你前面为了获取客户的这个抓潜成本平摊下去。
你能让客户在他的生命周期内多次重复消费,客户的终身价格自然就提高了。
(2) 客户终身价值。
终身价值和终身价格指甲有什么区别呢?
终身价格是指,客户一生一共能购买多少钱,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终身价值,是指客户的立体价值,它突出强调客户全身都是宝,客户能帮你实现各种各样的价值。
A. 客户的终身价格:
即客户这一生能值多少钱
B. 转介绍:
一个顾客了来购买你的产品,你在这个顾客身上花的广告费是200块。
如果你有办法让顾客再介绍三个顾客给你,那就相当于你花在他们四个人身上的广告费一共才200块,平均一个人只花了50块钱。
C. 客户见证:
顾客买了之后,觉得非常好,他在评论里或者自己的微博、QQ、微信朋友圈等等社交平台上说“他们家产品还不错,服务也挺好”之类,一方面是有朋友这个需要,正好看见了那就买你的吧;另一方面他的朋友甚至没这个需要,就是看他说好,那我也试试吧,这是人的一个从众心理——“三人成虎”,要是他身边三个人都说好,你看他买不买。
现在进行网购的人,不管是电商也好微商也罢,就连你订个餐团购都要看看评价。
好评会帮助商家吸引到更多的人购买,同样,一个差评就可能毁了成千上百订单的生意。
这就是客户见证的威力,哪怕只是文字写出来,对一个潜在客户的购买决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D. 市场调查反馈:
参见我们第一期讲到的C2B模式,你要买什么,你有什么需求告诉我,我来生产更适合你的产品。
E. 加盟融资:
客户有没有可能变成你的合作伙伴?
当然可能,甚至有可能变成你的供应商、品牌包装、等等。
F. 交叉营销:
参见第一期课程的B2B模式。
因为一个客户的需求不是单方面的,他不可能只买吃的不买穿的。
如果我卖的是服装,客户觉得不错就有了口碑,有了信任感。
这个时候我知道他快结婚了,正在找婚庆公司,买的衣服就是为了度蜜月穿的。
那我就能顺便推荐几家策划蜜月旅行的公司,他们的服务、质量都是经过我们考核认证的,所以才会推荐给顾客。
那结婚了要不要买钻戒呢?
我们还和周大福有合作,顾客作为我们家的VIP会员去买钻戒,可不可以有优惠有礼物呢?
这个时候,我所做的事情就不仅仅是服务了我的顾客,除了我产品本身的服务外多用心那么一点点,同时我也和不同商家之间形成了共赢局面,共享鱼塘,利润分成。
通过交叉营销的方式,客户、合作伙伴、我自己三方受益,这就是全赢。
而理解客户的立体价值,就是我噩梦设计全赢模式的起点。
当你了解了客终价之后,你就不会再做一锤子买卖。
哪怕这单交易你可以赚客户100块钱,但是如果赚完了这次就没有下次,你也不会赚,你宁可这次只赚对方30.
因为你知道,如果这个客户感觉好,那他就会再介绍他的朋友来,他自己也会再回头购买。
一个一次性的100块,和有可能10次20次甚至更多次的30块,你会选择要客终价而不是客单价。
当你理解了客终价之后,你就永远不会再去做一次性生意、一锤子买卖。
这将意味着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把客户的想法、需求、梦想放在第一位,你不会再去想办法从他口袋里多掏点钱,而是会去帮助他做出最合理、最正确、甚至最省钱的购买决策。
一旦你这么想并且这么做的时候,客户就会自动朝着你而来。
当我们能够理解客终价,当我们做事情不再紧盯着客户的钱包去说话,当我们会设身处地去为顾客考虑,顾客自然会感受到这些。
当顾客知道你在帮助他的时候,他对你的忠诚度自然就建立起来。
而唯一度、知名度、忠诚度,正是品牌打造的终极目标。
3、最后一个是流量
首先我们算一下,把转化率从1%做到3%,那转化率是提高了三倍。
然后是客终价,你能把一个客户一次性的100块变成一年三次的300块,客终价本身也增加了三倍。
这样,转化率*客终价就是3*3=9,即前两步走完,你的营业额已经扩大了9倍。
做到这两部之后你再去追求放大流量,就算先放大个5倍,你的营业额也增长了45倍!
我们按照第一期的多米诺效应走一遍,一圈下来是45*4=180倍。
多米诺从哪里开始?
你要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要扫描清楚你这其中的一个爆破点在那里,然后再集中精力把这个爆破点解决,其他的就都能解决了。
而我们启动这个营业额的多米诺效应的爆破点,就是转化率!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说,留量才是我们要重视的,并不是说这个流量就不重要。
流量非常重要,但前提是一定要搞清楚顺序,到最后再来引爆流量才是最安全最快捷的方法。
如果一开始就做流量,很有可能流量上的投资都会打了水漂,尤其是在我们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一旦打了水漂,后面的事情就很难进展了。
所以我们在设计微电商的赚钱机器和商业模式的时候,要先从转化率入手,你花出去的钱,要可以看见它马上回来,能够保证你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有了现金流,你后面做的才能够有意义,才能够赚钱。
这就是为什么叫做「定海神针」。
因为如果你搞不定它,你就定不下来,你成为商海中的烈士或者商战中的炮灰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转化率、客单价、流量,只要你搞定了这三个和新股,你就能把大海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