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刚好发生了一些事情,相信最近几天,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店铺的流量和订单分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甚至是断崖式下滑,我们操作的店铺也不例外。

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为只是自己的店铺出现了问题,很多人甚至很慌张,不知道数据该怎么调整。而我是一点都不慌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跟行业对手之间的数据关系还是很稳定的,在这里,也建议大家在判断自己数据是否正常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做。下次有机会我会再详细写一篇关于店铺诊断的帖子。
那么说回这次的问题,究竟是发生了什么问题呢?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全淘系流量下滑的当天,也正是淘宝特价版上线的日子。说起淘宝特价版,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淘宝近期孵化的用来阻击拼多多的新项目。如图所示

一、拼多多近年发展状态
说起阻击拼多多,就要说起近年来拼多多的表现了,拼多多在最近几年,依靠社交电商的红利契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平台流量飞涨,甚至在去年活跃用户数超过京东,成为了国内用户活跃度第二名的电商交易平台,对淘系平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平台的产品也是物美价廉,主流平台的很多产品,在拼多多里,都很容易找到半价甚至更低的同款,给很多爱占便宜的用户带来了大大的方便。可以说,虽然这么多年,各大平台电商一直致力于提升零售电商的产品及服务,产品的溢价空间也越来越大,但是拼多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把各位大佬公认的品质为王的道理一夜打回了解放前。
也说明了,中低阶消费群体依然是主流消费群体。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可以说击穿了很多行业的成本底线,作为商家,很多产品不是工厂,不造个假,都没有资格在拼多多玩一把。也是因为空前激烈的价格战,导致了“假多多”的品质口碑不是很好,今年315,电商圈的朋友们都咬牙切齿的盼着拼多多也能栽上一下,也打打嚣张的气焰。没想到,今年的315晚会也是和谐的很,各种“生活小常识”代替了往年犀利的曝光,拼多多也很和谐的避过了这一灾。各大平台的大佬一定也是早就知道这些问题是扳不倒拼多多的,所以传言一向小心眼的东哥也成立了“打多办”,专门打击拼多多,阿里巴巴也是在近日上线了淘宝特价版,用来阻击拼多多。
二、淘系电商的流量波动
说起淘宝特价版,不得不说最近淘系电商数据趋势的一些变化,很多类目,以前超低价产品生存空间已经很困难了,但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开始,又开始获得了一些顾客的喜爱,低价产品的市场容量占比开始回升。这点相信很多人也都发现了,并且去年的淘系平台黑搜盛行,一定程度下也粉饰了太平,实际平台去年的活跃用户数没有像往年一样,再产生较大幅度的提升,top商家的真实营业额也不再快速增长(这个相信没有比top商家们更清楚的了)。面对种种负面因素,于是上周的淘宝特价版也就营运而生了。
不知道阿里的产品经理在上线项目之前是否有过深入考虑,总之特价版上线的当天,淘宝全网全类目流量都产生了大幅下滑,甚至引起了一些卖家的恐慌。为什么会波动呢?阿里巴巴美其名曰:从“消费升级”转型为“消费分级”,说白了,淘宝以前定位消费升级,提高客单价,提高服务质量,迎合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今拼多多来了,屌丝消费者们依然是消费主体(其实是三四线消费群体的崛起),平台流量被不断瓜分,所以“消费升级”也只好变成“消费分级”,换句话说,就是消费群体要分三六九等去服务。那么问题来了,分级,就要分流量,特价版的流量从哪里来?当然只能从淘宝平台现有的流量里瓜分。
很多商家可能开始怀疑人生了,似乎在这之前,品质提升,客单价提升,溢价空间提升,已经是大家公认的大趋势了,为什么拼多多一来,低价市场又死灰复燃了呢?在这里我想说,其实是零售电商平台路走的太快,在零售电商已经非常火爆的今天,其实用户的覆盖还基本浮于一二线城市,三线以下城市,很多地方甚至还不知道淘宝该怎么用。不信的话,大家可以通过阿里大数据平台->市场行情专业版,查询一下自己类目关键词的城市人群分布。
主流的成交分布,都聚集在一二线城市了。而三四线城市的电商氛围,随着社交电商悄然而起,消费能力也还处在不太高的水平,于是拼多多才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缺少学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认为自己时机已经成熟。其实不是,现在的电商可以说已经走过了很久之前的狂放的模式,现在对个人的知识的系统性要求越来越高。你如果真的想在这一块有所作为,就系统的学一些相关的知识,也就占用你平时唉声叹气、吃喝玩乐的一个多小时而已. 我刚开始做淘宝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到处学习 感觉自己对于淘宝的都懂了 但店铺就是没效果 还是那个鬼样子 后面一天更是不知道怎么下手 很是迷茫。
还好后面在网上认识的一个朋友推荐了一个免费学习淘宝知识的[Q]裙631166168 里面有直播公开课给我学习 刚开始我不以为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样的课程我听太多了, 没有多大用 ,但他说有效果 挺不错的 让我有时间可以听了试试 ,我当时就想 听一节也没关系 不行就不听了 又不要收费 然后就听他的点击链接进去学习了 进去听了几分钟还不错 老师听有激情的 而且每个学员问的问题老师都一一的解答了 同时讲了很多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我也是大概知道 但我不能理解 老师都是讲解一个知识点 都让每一位学员理解透了 然后不知不觉的听了3个小时 下课的时候我还问了句后面还会有讲吗?
就这样我就在这个课堂听了一段时间 课后自己去操作 不懂的就问老师 店铺才慢慢的有了效果 起色 才能做到现在这个样子 才能有今天的我 现在特别感谢是当初推荐给我的那个人 还有一直以来指导讲课的老师 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做起来 现在不知道都换了几份工作了。 现在如果你和我当初一样 现在不知道怎么做淘宝 不知道怎么提升自己店铺流量 销量的话可以进一下上面的裙
三、特价版能否阻击拼多多
其实特价版的上线,也是阿里的被动之举,毕竟辛苦努力了这么多年,客单价又被拉了下来。可悲的是,阿里对拼多多的阻击并不是那么有效。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腾讯、阿里都一直在思考社交与零售打通的问题,可惜的是,腾讯向来产品孵化是弱项(所以近年腾讯战略方向转变为战略合作与收购,这是其中一个原因),阿里则一直无法真正进入社交领域。所以两家巨头虽然过去一直打的很凶,核心业务却互相很难影响。
然而微信的成功以及微商的快速发展,让市场自己找到了社交与零售电商打通的方式,所以腾讯开始投资京东,拼多多(刘强东曾经说过京东平台24%的新客都是靠微信给导流的)。所以阿里就尴尬了,对于腾讯来说,社交打通零售电商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阿里却对社交领域茫然无措(来往,钉钉,旺旺社群都没有带来实质性变化)。
所以,拼多多的市场来源于社交电商,而阿里的流量只能靠主体平台的导流。于是,拼多多抢淘宝的用户变得简单的多,而淘宝想抢拼多多的流量却难上加难,哪怕是打价格战。这次的特价版,似乎就不太成功,对拼多多没有多少影响,自己却中了内伤,偷鸡不成蚀把米。其实淘宝这样的危机在过去也发生过(团购时代,u站时代,淘系平台都出现过流量危机),但这次,淘宝就没那么容易通过政策方式打击对手了。阿里的产品经理,真的要好好想想产品定位的问题了。
三、特价版拼低价到底对淘宝平台损害有多大
说特价版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产品,其实是有根据的。虽然看似特价版上线,淘系平台整体流量不会产生太大变化,而且也会对拼多多产生一定的打压,但其实算笔账,很容易就明白问题所在,在平台内流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整体客单价下滑,首先天猫佣金的营收就会大幅下滑,另外商家通过特价版,压缩了利润,换来的是特价版对商家的流量扶持,很多在原平台本应该付费购买的流量,转变成了免费流量送给了商家,这是平台的第二大损失,还有就是,商家降低利润,也就只能减少对于推广成本的投入,进而间接导致阿里妈妈平台的营收大幅下滑。
所以看似特价版与淘宝客户端整体流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阿里巴巴是损耗了很多利润的。而这些竞争,最终都在平台内产生了,反而没有对拼多多以及其他平台产生太大影响,这就得不偿失了。长远来说,如果因为压缩了商家利润,导致淘系平台的口碑又回到过去的水平,那内伤就更重了。
四、面对拼多多,特价版,商家该怎么赚钱
其实说那么多,商家真正关心这些的并不多,大家只会关心,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办,那么,下面就给各位商家出点招吧。
其实,拼多多,特价版,都更像早期的淘宝,所以,早期淘宝怎么赚钱的,现在通过这些平台,其实依然很有效。尤其拼多多并不像淘宝的大数据,已经开放的很全面了,所以很多不对称的信息,导致了很多机会。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这些平台呢。简单一句话,就是顾客对价格认知度较低,且对成本认知较高的产品产品,在这些平台都是容易赚到钱的。举几个例子:数据线,手机壳,钥匙链等等这些行业。顾客会想当然的觉得这些产品在拼多多,或者淘宝特价版买比在淘宝、京东买便宜,但是这些产品本身就算9.9包邮,也还是有利润的。所以在这些平台里,甚至卖出比淘宝,京东更高的价格,客户也会买单。这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性做生意。下面给大家截图拼多多开车的一个数据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在拼多多推广的数据,直通车本身的数据就是盈利的,所以想在这些平台赚钱甚至比在淘宝、京东还容易了些。可以说这些行业,在短时间内,都会成为这些低价平台的红利行业。
五、写在最后的话
几乎每天都会有那么一些人,来跟我讲自己做电商的恐慌,每天辛辛苦苦卖货,从早忙到晚,全年无休,忙到没有时间去思考,经常会看不懂平台内的变化,害怕零售电商市场的变化,对新平台的学习也是保持恐惧的态度。世界变化太快,我们不进步就会被淘汰,这是一定的。

但是我想说,不管消费形式如何升级,产品依然是恒久不变的核心,零售电商平台也好,社交电商平台也好,都只是销售的渠道,只要我们掌握了核心原理,掌握行业的前沿,就不用担心,万变不离其宗。只有这样,大家才不会做着做着突然迷失方向,盲目的被各种这样那样的方法、技术所迷惑。电商终归是生意,生意就是把好的产品输出给需求方,要有大局思维,不要忙着忙着,就忘记为什么做电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