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一系列联手“大B”的战略变化,注定将让这个曾经孕育了无数“网商”的平台环境发生巨变。

(亿邦动力网讯)2009年11月20日,亿邦动力网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网上零售年会”上有一个特别的分论坛,更确切地说是一场云集了目前淘宝上最高级别的大卖家聚会。这群人,是在淘宝江湖里疯狂成长起来的草根英雄代表,他们大多从千百块钱起家,几年间做到现在拥有上百位员工,数千平方米仓库的规模。据说他们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千万元,有人甚至过亿。
本该是重要嘉宾的罗一却没有来,他已经像一个空中飞人,忙得不可开交。“刚刚跟随阿里巴巴巴巴海外采购团去了韩国,一回杭州就马不停蹄地和厂商谈合作。”罗一说,大卖家们并非像台上那样风光,“变不变,怎么变”才是现在圈子里最爱谈论的话题。
经由他一手创办起来的西溪漫步,是淘宝上成长最快的店铺代表。2007年,罗一和女友仅用几百元钱开了店,短短3年的时间,从开着一辆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车去提货,到店铺的仓库超过2000平方米,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罗一已经完成了一次蜕变,一跃成为淘宝双金冠顶级卖家。这样的速度,让所有业内人都感觉惊讶。
当天的会上,无数正在遭受“挤压”的中小卖家似乎都在寄望,台上这些像罗一一样的超级大卖家,能够教给他们如何面对“大淘宝”频频的动作而杀出一条血路。但是,他们没有收获太多的方法,因为这些大卖家与淘宝正在引入的“大B”相比,充其量也就是“小B”的概念,他们自己不断担心的同样是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如果不改变,真正的危机就要来了”。
“大象”来了
罗一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拖着近百人的团队应对淘宝无时无刻的变化。他的内忧外患显然比中小卖家强烈得多:一方面来自淘宝的外部风向,而另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体量膨胀。
最近,“大淘宝”的动作和传闻颇多。推出电器商城、与湖南卫视合作、与联想移动合作、与万网和SHOPEX合作……整合更多的外部资源,谋求更大的版图,并且把卖家和买家都粘着在大淘宝体系内,一系列的消息无不让人看清淘宝打造电子商务生态圈的高调野心。2010年,淘宝将会把触角伸向社会各行业的企业,将自身的能量辐射到商业的细枝末节。
大家统统意识到,淘宝为电子商务参与者提供水、电、煤等基础服务,会使大量的传统企业品牌商进驻淘宝,“而这些品牌商都是大象级别的。”罗一这样形容。淘宝的天平正在大力气地向B2C倾斜,在大淘宝,大通路战略下,土生土长的网商群体将要遭遇来自“大象们”的挤压,竞争会将一部分中小卖家的优势生生榨干,大卖家必须快跑转型来跟上淘宝的节奏。
目前,淘宝80%以上的收入来自广告等增值服务,但是广告和直通车等资源是有限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抬高价格。罗一表示,淘宝2010年广告位价格翻倍已是既定事实,据统计,在淘宝广告投入在700万元级别的店铺能达到几十家。一旦“大象们”进入,这样顶端的优势将迅速被品牌企业占据。因为对于品牌商来说,拿出这“一点钱”就能迅速拉高自己在江湖里的“势能”,是一件相当划算的事情。而对于淘宝,理想的收入结构是不变的:成百上千个每年投入上百万元营销费用的商家,几万个每年花费几千元到几万元购买淘宝服务的中型商家,以及几十万每年花百八十元买个应用软件服务的小商家,长尾效应依旧存在。
但这无疑是对大卖家的巨大冲击,一切开始变得力不从心。罗一告诉记者,仅仅在化妆品行业,宝洁、欧莱雅、高丝等传统日化巨头已经投入很多资源研究电子商务市场,并且开始更换新的包装,进入网货市场。“如果与他们竞争,会很艰难。我们更需要拼品质、拼服务、拼速度。”
这恰恰是面临“大象”威胁背后的第二重胁迫。西溪漫步的规模已经不是一个小店铺的概念了,它拥有近百位员工;每天的平均发货在1000件以上;物流公司最高一天派10辆车来拉货;西溪漫步仓库大得让人发冷,年关将近,偌大的仓库断货现象频频发生——这样的现状正在让罗一体会着从店铺转向网企的危机。
“多元化的店铺很难变成真正的企业。”由于西溪漫步所在的行业属于化妆品、家居的门类,因此上游产业极度不规范最大程度地限制了他的产品正规化,这些小摊小贩的制造商很难给予产品发票或是在税务问题上达成规范。与此同时,“在团队规模大幅膨胀的情况下,如何使人员、物流、渠道、资金管理更有效,是我们正在加建摸索的。”罗一说,这是一批和他相似的大卖家每天都在思考的事。“只有使后台操作越来越规范,才有可能应对未来的残酷竞争。”
由于打通了上游厂商的渠道,罗一似乎还尝到了一个甜头,他现在还在经营自己的化妆品品牌 ——悠语(Yoryu),专门放在西溪漫步的店铺里销售。在这个注重品牌营销的大淘宝环境里,创建自有品牌十分应景,“一来利润率比较高,二来品牌效应会给店铺带来更强的客户黏度。”据小熊电器的CEO欧阳表示,一个单单靠流量卖货的身份,开始被品牌的附加价值取代,对大卖家绝对是一种提升。但是,这样的“贴牌”方式,对于家居用品等才比较适用,像电器这样需要大量认证的产品,做自有品牌也并非那么容易。(编辑:舒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