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针对中小卖家的免费服务永远不会消失,只有这样,这个平台才能没有边界地成长下去。
淘宝变形的内在逻辑
2007年底,阿里巴巴巴巴刚刚上市,马云第一次提出过冬,从刚上市的鲜花与掌声中撤离,迅速集结高管迎接冬天。马云的危机意识足够强烈,而此后的全球经济危机也为马云的先见之明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佐证。而事实上,抛开对于宏观局势的把握,马云私下里估计也会展开自我思考。
B2B业务和C2C业务,是阿里巴巴集团最核心的两大业务构成,其他所有的产业板块几乎都围绕这两大核心业务。最赚钱的B2B业务上市了,家里还有个日益胖大但却依旧虚弱的孩子淘宝网,马云的底牌仍然足够光鲜亮丽,但是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牌面的孱弱。虽然马云时刻声称坚持淘宝网不追求赚钱,但是反过来说,淘宝网自身赚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以2009年国美电器427亿元营业额为参照,淘宝网的超2000亿元的交易额几乎是这个连锁零售巨无霸的5倍。然而,对比国美电器14.09亿元的净利润,淘宝网的利润却几乎为零,只勉强实现盈利与成本的持平。究其原因,可谓成也免费败也免费。淘宝网凭借免费,实现了C2C电子商务模式的规模神话,但是大多数的中小卖家在此安居乐业,却并未给淘宝网的盈利带来更大的贡献。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2007年底淘宝商城开发团队进驻杭州湖畔花园做封闭研发。2008年,淘宝商城的低调推出为淘宝网走向规模性盈利提供了可能。淘宝商城推出之初,以无比严苛的条件为进驻商城的卖家设置门槛,营业额、信用度、品牌度、商品质量及消费承诺等,在种种规则的过滤下,最早进驻淘宝商城的几乎清一色是各大品牌厂商。淘宝网推出淘宝商城的理由也足够充分,中小卖家们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水平各异,需要锁定一批大商家满足对质量、售后等要求较高而不在乎价格的消费者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封住了中小卖家们的悠悠之口,而淘宝网对淘宝商城中的交易产生分成的商业模式,更是让大多数本小利薄的中小卖家们绕行。
淘宝商城的开设,奠定了淘宝网走向规模性盈利的基础。此后,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淘宝商城顺理成章地占据了淘宝网首页的重要入口。
由小到大,淘宝商城上线短短三年时间,在大淘宝战略中不断上位。由试探到主推,淘宝商城越来越以独立、强大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企业客户的进驻。在此过程中,在“调序风波”中,也显示出马云手握淘宝商城后的底气。
从2010年7月起,淘宝网实施了调整搜索排序新规。排在搜索靠前位置的多为商城用户,因此遭到不少中小卖家乃至买家的抗议,他们指责马云在企业卖家与中小卖家之间,选择向前者倾斜。面对淘宝网中小用户们的集结闹事,马云不再选择妥协,而是选择坚持,并发表了《为理想而生存》,声称淘宝网搜索调序是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是支持诚信卖家的。
网下的商业社会,以企业为单元构建起了整个商业生态系统。虽然在互联网上,最早活跃在电子商务道路上的,都是一些个人力量,但是整个商业社会的发展逻辑就是由个人到组织,由微小到巨大。淘宝网上的无数个人卖家,都已经成长为企业便是明证。因此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淘宝网服务的主体对象必将由个人式个体向组织型企业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卖家并不会消失,但是企业型卖家必将成为主流。
这也是马云敢于如此坚定的底气。
而如果淘宝网能够走得更远,甚至上市,淘宝商城无疑是最大的寄托。实际上最终所有的逻辑都是基于消费者需要什么、用户需要什么来做出的决策。
那么,未来的淘宝网,还是曾经个人卖家活跃、承载更多个人创业梦想的免费的淘宝网吗?当然,马云并不糊涂,只有一个能够承载梦想的平台,才是最吸引人的平台,只有能给大多数人提供创业与消费机会的平台,才是一个有未来的平台。淘宝网针对中小卖家的免费服务永远不会消失,只有这样,这个平台才能没有边界地成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