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关于2019年金融科技的预测中,都有一条是“金融科技巨头将受到监管”。2019年,针对金融科技巨头的穿透式监管,势必成为监管重头戏。
纵观BAT的金融版图,腾讯最为特殊,腾讯是金融牌照最为齐全的互联网公司(应该没有之一),然而外界对它隐秘而庞大的金融业务也有争议。
一方面,在主营业务游戏受监管、市场环境影响的背景下,金融业务正在成为腾讯下一个增长极。不过,当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将自己的金融业务独立拆分出来之际,马化腾依然坚持“不为拆分而拆分”。
另一方面,按照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思路,手握金融全牌照的腾讯可能会面临多头监管。在金融穿透监管越来越严的趋势之下,腾讯金融(特指腾讯的金融业务)的神秘面纱能否完全摘取,依然是市场所期待的。
腾讯金融在“大而不能倒”的路上会走向何方?轻金融“金融科技巨头解密”系列第一期为你解读。
全牌照金融帝国
腾讯的金融业务发端于2005年财付通的成立,到如今已有14年的发展历史,可谓一部金融牌照“收割史”。截止目前,腾讯成为BAT中率先斩获全牌照的互联网巨头。
2011年,财付通获得央行颁发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此后腾讯再陆续获得了银行、保险、网络小贷、基金销售、保险代理等牌照,甚至BAT其他两家垂涎的证券牌照,腾讯也先后通过入股中金公司、和泰人寿等获得,同时也持股富途证券38%获得互联网证券的牌照。
简单来说,腾讯金融的本质是金融服务机构,利润来源是以微信为切入点,从不同业务层面覆盖传统金融机构较难触及的小微以及C端客户。其最大特点之一,是所有牌照均使用微信支付作为核心支付解决方案。
不过,腾讯通过14年构建的金融帝国,在金融业务上面依然是“半抱琵琶半遮面”。腾讯的金融业务未拆分、不独立,目前囊括了大部分与金融沾边的业务的条线是其在2015年成立的FIT(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如今品牌已经升级为FIT(Financial Technology)腾讯金融科技。
何为FIT腾讯金融科技?包含了理财(腾讯理财通、腾讯微黄金)、支付(微信支付、QQ钱包和财付通)、证券(腾讯微证券)、创新金融(一生保、腾讯征信、腾讯云、腾讯区块链等)等。
在保险领域,仅将与腾讯与和泰人寿推出的“一生保”放在创新金融板块。而微众银行、保险等业务并未囊括进入到FIT当中。
对于腾讯金融的未来,腾讯集团副总裁赖智明2016年曾对FT中文网表示,“从我们可能做出来的业务量、对于用户的影响力、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为腾讯和社会创造财富的潜力角度讲,不会比游戏等领域逊色。”
“(保险、理财和互联网证券)这几个领域,未来都可以打造出千亿美元体量的伟大公司。”在他看来,金融将成为腾讯未来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近期机构们的预测来看,也给予了腾讯金融高估值。光大证券曾给予腾讯金融及云业务的估值为7200亿元,天风证券给腾讯金融科技业务的估值也在1200~1440亿美元之间。
无论从业务规模还是集齐全牌照,腾讯的金融帝国已然“大而不能倒”。
向B端转型
回顾2018年,腾讯的日子并不好过。主营游戏业务新发受阻、股价经历过山车般的惊心动魄,都在考验腾讯的“长跑”能力。层层重压之下,一向低调的腾讯金融在2018年走到台前。
在2018年10月份腾讯的战略升级中,将原来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及社交网络事业群(SNG)重组成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腾讯第三次架构调整的最大方向之一,是从C端向B端转型。
2018年以来,腾讯的金融业务仍然在布局加速。
一是支付打前阵。2018年腾讯“打造移动支付智慧城市”的计划已经覆盖了80个城市,马化腾还亲自为“乘车码”站台,可见其对移动支付在出行的领域的重视程度。
二是开放与连接器。这也是腾讯总体战略的布局,在金融方面则体现在,腾讯近期在加速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三是金融云势起。目前,腾讯金融云已经服务了超过6000家金融客户。2018年12月底,腾讯金融云正式了发布新一代移动金融开发平台TMF(Tencent Mobile FinTech Platform),整合腾讯在移动产品开发、测试、发布、运营上的成熟技术能力。
四是信贷产品上线。2018年,在理财通的“我的”页面中,一款“周转”的信贷产品悄然上线,单笔最高限额30万。目前,微信支付入口的信贷产品已经有微粒贷、“周转”,同时还有用于信用卡还款的信贷产品“微分乐”。
五是微信支付分上线。1月9日,微信支付分正式在微信公开课的活动上亮相,目前智能在小电科技和街电两个充电宝租借场景中使用。经历2018年1月“腾讯信用分”一天公测就被下线的坎坷,微信支付分成为腾讯试水个人信用的又一次迈步。
据界面称,央行官员曾在闭门会中指出,通过“信用分”导致征信滥用的问题,官方认为“信用分”应用场景应该归类区分。有分析认为,微信支付分虽然避开了监管的敏感地带,但是其作为个人信用的产品亦难以避开信用监管。
从支付的基础入口开始,从云端开放与连接拓展,再从信贷产品纵深,腾讯已经将金融科技服务扩展至财富管理、小微贷款及保险领域,要看清腾讯的金融布局并非易事。
肩负“补位”重任
过去5年,腾讯移动支付业务迅猛发展。从2014年微信支付推出微信红包,开始快速抢占移动支付市场。2015年开始腾讯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一路攀升,从2015年的5%上升到2018年9月末的25%,其收入也呈10倍增长。
通过腾讯2018年三季度财报,我们也仅能窥见腾讯金融布局的点滴数据:微信支付在2018年6月,月活跃账户超过8亿个,到2018年9月,微信支付线下门店数达到数千万家。
2018年前三季度,腾讯其他业务收入202.99亿元,同比增长69%及环比增长16%,主要来自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的贡献;9月末,腾讯理财通用户量超1.5亿,资产保有量超过5000亿元;前三季度,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一倍,收入逾60亿元。
一方面是支付业务,另一方面则是马化腾提出“连接器”概念的云业务,金融科技业务,被认为是未来腾讯发展的支柱之一。但进入2019年,腾讯金融面临的挑战并未减弱。
1月14日,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备付金100%交存至央行,并且撤销在商业银行的备付金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取利息收入的模式终结。申银万国预计,该事件对腾讯2018年第四季度有10~15亿元的负面影响,同时该业务利润率将在2019年继续承压。
在游戏业务受冲击的预期之下,腾讯金融在贡献腾讯营收方面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但腾讯金融利润率低,对整体贡献目前看还有限。
申银万国评价,腾讯金融“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于交易佣金费用。鉴于运营利润率低于以消费信贷为主的竞争对手, 我们预计腾讯支付业务的利润率将维持同业最低水平。”
对于腾讯金融的未来收入增长空间,机构之间也存在较大分歧。
申万仍对腾讯支付业务给出了高增长的预期:预计腾讯支付业务收入2018年同比增长64.2%至585亿元,2019年同比增长34.2%至785亿元,2020年同比增长47.4%至1158亿元,金融科技业务将成为其主要支撑。
不过国盛证券认为,腾讯金融等B端转型起步,前景仍需观察。截至2018年中,财付通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85.4%,财付通用户数量增速未来将有所放缓;单用户收入方面对标PayPal 50美元(2014-2015年)水平,预计财付通未来单用户收入贡献将快速增长。
该券商还预测,腾讯金融业务(不包含云服务)18-20年收入同比增长55.3%、26.3%、12.8%,收入增速在2019~2020年将出现较大的降幅。同时,由于获客难度增大、竞争格局未明,未来毛利率将有所下滑,预计18-20年金融业务毛利率为29.0%、27.9%、26.8%。
在新的金融科技To B战场,2019年无疑将会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银行、互联网巨头、传统软件公司以及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纷纷涌入这个市场,腾讯的江湖地位依旧难以明晰。
“大而不能倒”
“根本看不懂腾讯的金融业务,非常复杂。”一位腾讯的投资者如此表示。
做金融一如织网,隐秘而庞大。腾讯一边手握最全金融牌照,另外一边金融布局散落在各个业务条线。例如,微信支付依然隶属微信事业组,而微信支付的入口中,金融业务并不是主要的板块,即便是FIT也没有包括全部的金融业务。
难以理解的是,其他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业务都独立了,为什么腾讯金融还没有?
马化腾曾回应市场对金融业务拆分的疑虑:“对于腾讯来说,一部分投资的业务是在体外,比如说像微众银行,但是核心的支付、理财平台等都在体内。而这些业务跟平台耦合非常紧,没有必要为了分拆而分拆。”
然而,随着新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避免金融业务在各个条线的盘根错节,让新金融的发展更阳光化,“穿透式”监管渐行渐近。
“‘大而不能倒’的现象不仅存在于银行业,新兴的金融科技行业也因竞争效率和收购兼并而形成,不能忽略其扩张规模的合理边界和负面效应。”工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在2018年第九届财新峰会上曾表示。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弥补金融监管制度短板,出台资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指导意见等,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稳妥处置重点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央行还提出,建立机构的特别处置机制,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在招商局集团、上海国际集团、北京金控集团、蚂蚁金服、苏宁集团等5家金控企业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试点后,今年有可能会扩容到更多的机构。腾讯手握金融全牌照,其各项金融业务也势必面临对应的监管规定。
当下的腾讯金融面临着两难:一是面临强监管,将金融业务独立出来被认为有助于监管;二是独立难。腾讯金融大部分业务依托于微信支付,微信的商业化以及微信在腾讯内部的强势地位,使得腾讯金融想独立发展并非易事。
关于腾讯金融,还有诸多问题待解,如果不独立、不拆分,如何去做穿透式监管?面对未来穿透式监管趋势,腾讯的金融版图还能淡定的“深挖洞、广积粮”吗?是继续归类为“其他收入”,还是要给“腾讯金融”一个名份?
对整个金融科技行业来说,如何监管腾讯金融等巨头也具有风向标意义。这是2019年金融科技行业的最大“悬念”之一,因为这不仅是腾讯需要权衡的问题,可能更是监管需要权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