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研发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好做,因为你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各方面资源都有,新开一个项目是比较简单的。
“说老实话,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只有在偶然的时候,张小龙才会陷入这种技术与人性的哲学迷思,更多时候,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经理,忙碌于微信的新版功能,不厌其烦地做客服。

2011年11月,记者见到了腾讯副总裁、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这位15年前就以Foxmail成名、2011年因微信广受业界关注的奇人,T恤拖鞋,烟不离手,神情淡泊,不说话的时候像个入定老僧,谈及产品充满工具理性。
多年来,从Foxmail到腾讯“七星级产品”QQ邮箱,再到腾讯核武器级产品微信,他低调潜行,是马化腾(微博)最倚重的技术大拿。QQ邮箱1亿多用户,微信5000多万用户(2011年12月最新数字),张小龙也许是掌握中国用户最多秘密的人(他说微信要达到上亿用户“还要很久”)。他掌握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满足他们的贪嗔痴”。
在问答网站知乎上,“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50多个答案,同事和菜头把他写得像一个夜间出没的孤独大侠。在微盘上,马化腾关于“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其中以QQ邮箱为例)的PPT被下载了3052次。在网络上,“张小龙的产品心法”也被广泛流传。
Kik模式在国内出现的时候,张小龙给马化腾写了一封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有一个新东西,不是传统的IM。
在Kik出现以前,总部(腾讯深圳)我不知道,我们(腾讯广州研发部)有考虑,但没有那么深入考虑,只是想在手机上做文字交流、图片处理,最后发现只是把一个东西改造一下是不够的。当时(2010年底)不知道米聊他们也在做,而且他们都是想比QQ做得更快一些。
我当时给Pony(马化腾)写了个邮件,说我们建议公司一定要做这块的东西,Pony就觉得这个确实是很重要的,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开始,微信并没有就确定为战略级的项目,只不过尝试,谁也不知道这个东西会怎样。我们从邮箱部门抽调了几十个人,分成几个不同的开发组,分别负责功能、UI、后台等工作。我其实就是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具体会去想很多细节,这是有乐趣的。
很多人说微信是QQ在手机上的延伸,或者说穿着马甲的QQ,如果他们非要这么认为,无所谓。内部竞争也会有,这也很正常,也都是很良性的。手机QQ也有发语音功能,微信所有能做的QQ能做,怎么平衡要看用户选择。
微信的研发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好做,因为你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各方面资源都有,新开一个项目是比较简单的。中间也有过紧张,毕竟这个空间还是挺大的,国内这样的产品也非常多,跟QQ都有一点点竞争的感觉,但比创业公司要好多了。另外这个事情做成也是挺难的,未知的东西太多嘛,我们以前完全没有做过手机上的东西,都是尝试。但互联网模式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好了,想法都要在现实中解决、细化。
邮箱和IM的后台架构不一样,但基本原理还是一致的。即时通讯对服务器有要求,所以要看谁的水准好,在这块腾讯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已经做惯了这种千万、亿级用户的服务,QQ每天六千万人登录,用户是非常海量的,这种海量的基础对创业公司还是有一点点小障碍的。做出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服务质量很好就不太容易。
这几年,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产品是Twitter。它符合这种理想主义:一个简单的规则可以构造一个复杂的世界,由用户在里面推动整个产品。
微信算不上我的一次新创业。在腾讯内部,我是把它当作一个项目来做,只不过这个项目可能更有激情去做而已。Kik之所以让我有冲动,因为这个东西会让很多人都用。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手机上需要有一个新的通讯工具,这是必然的。毕竟QQ在十年以前诞生,我们现在是一种更方便的网络环境,什么都不一样了。
也可以说,我做邮箱已经意兴阑珊、有点半退休的状态,因为邮箱已经到一个地步了嘛,我们也超过网易邮箱好多。
假设我离开腾讯,有一个更牛的项目去做,会是微信吗?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我又反过来问,假设你做一个公司,真的做成了,并且超越了腾讯,那你也成不了第二个腾讯。你看到一个小公司要做一个东西未来把你给颠覆掉,难道你不去做?等着它把你颠覆掉?
腾讯的成功可以归结到一点:腾讯的用户基数大。胜之不武?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吧,但这样也挺可惜的,很多人由于QQ的光环,不去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是这也有一个天生的优势,不能回避,它确实存在。
张小龙像一个美国式的极客,在产品里藏了一些好玩的个人表达。你用QQ邮箱会看到海子的诗,上微信(产品首页)会相遇迈克尔·杰克逊:“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对的”,他还用乡间小路的照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向乔布斯致敬(微信3.1版新功能介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