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款移动应用可查知所患疾病大概情形,若不确定病情能在线留言或打电话与名医问诊,同时查到离自己最近的医院和药店,这种被称之为“移动健康”(M-health)应用已经风靡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在中国市场目前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试水者已初步探索出相关的运营之道。
“春雨掌上医生不是医院,不能治病,只做诊前和诊后浅层咨询,目前主流用户是22岁到32岁的育龄期女性。”曾在媒体圈摸爬滚打多年的张锐,在谈及自己M-health创业项目春雨掌上医生时一脸的兴奋,他自称要打造一款“健康领域淘宝”,让用户在此能找到各种针对健康类的商品和服务,还放言要“贴钱”给医生,用来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张锐表示,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诊前”移动客户端,具有自诊和问诊两大功能,用户通过自诊查知相关病症及相应诊疗方法,还可体验直接向签约医生问诊,而新推出的“博士诊所”为清一色的博士医生线上坐诊,用户可就妇产科、儿科、内科等免费留言咨询,也可选择15分钟/60元的电话咨询。

春雨掌上医生
寂寞的创业者
M-health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势头很好,医生大都很乐意为患者在线答疑解惑。张锐认为这并非是美国医生更有社会责任感,美国有大量的私人诊所,他们通过客户端可以获得荣誉和客户,从而获取收益。其中一款名为Mhealth time的客户端宣称有 1 万名医生免费在线回答病人的问题,其中所带来的商机很可观。
中国医生由于得不到收益,很少愿主动使用移动健康应用,同时拘囿于现有的医疗管制政策,移动健康应用更多只能做诊疗咨询服务,而一种疾病可能会有多种病因引起,必须通过专业的诊疗机构才能确诊。故M-health并不能替代医院,只能做医疗咨询类服务,但如果能通过激励手段让医生有开网上诊所的意识,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积极性不会比美国医生差。
张锐表示,目前中国虽然也有移动健康相关的基金、研究机构及若干创业公司,但整体行业还在试水,医生没动力,用户健康意识低,对M-health不信任等不利因素长期困扰该领域的发展。
“移动健康领域目前还是个蓝海,可能还算不上“海”,虽有若干创业公司在摸索,但移动健康产业尚未形成,在该领域创业还是比较寂寞。”张锐如此调侃道。
每年补贴签约医生2160万
医生职业通道窄,平均学历最高,收益却最少。在三甲医院,一个工作3到5年的35岁左右的内科博士医生收入在6000到8000,外科医生一万左右,这还包括红包等灰色收入。
通过调查,张锐发现中国医生行业的收入普遍较低,收入渠道很有限。若让医生们与春雨掌上医生签约,通过手机答疑就能每月获几千元的报酬,这对不少人来说有一定吸引力,春雨为此推出博士诊所项目,用户可免费与三甲医院博士名医线上留言咨询,也可就妇科、儿科、内科等领域使用15分钟/60元一通的电话问诊。
春雨掌上医生目前唯一收费的就是电话服务,但量很少,春雨也不会与医生分成。张锐坦言要让中国互联网用户掏钱很难,春雨拟参考盛大文学写手的付费机制,每天为1000名问诊用户买单,理论上每天最少支出6万,每月180万,1年2160万元。
张锐认为时下都市人群已逐渐开始重视健康,尤其是在生子,亲朋患病或离世时感受最深。春雨发放巨额补贴是替医生群体诉苦,同时希望其他公司一起跟进,让中国医生的收入不再单纯来源于出售医药产品以及收红包,转向提升医疗诊询服务,进而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也让中国老百姓在求医问诊时有医院之外的选择。
还没想好怎么赚钱
春雨掌上医生现有150余万用户,日活跃用户5万,日增新用户5万左右,今年底目标用户量1000万,张锐希望明年有4000万用户,同时接入4万名医生。虽已获得蓝驰创投300万美元A轮融资,B轮融资也在进行中,但张锐还没想好如何赚钱,也没有IPO梦想,他甚至不愿回答春雨掌上医生的商业价值,以及与同行好大夫和丁香园的区别,认为能够挣到钱都是为用户提供真正价值的企业。
目前春雨正在建立疾病数据库,加大医生资源储备力度,整合有价值的医患问答,并定期推送健康播报。张锐认为棉签、创可贴、避孕类泛医疗类商品市场需求很大,零售渠道也较一般药品广泛,可在此领域探索比价搜索服务等相关增值业务。
据悉春雨正在研发一款自诊客户端,可通过自查,网络搜索,电话咨询等形式自我诊断病情,接下来会推出新品“春雨心镜”,用户用手机拍完胸部,就能查知心跳频率。同时也不排除尝试做一些有趣的应用,如北京哪些地方人群心跳最快等。
“目前最重要的指标是创造价值,更重要是如何把春雨掌上医生做得更有价值,让用户生病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想到。”张锐如是表示。
相关链接:
【新闻】移动健康App春雨推博士诊所咨询服务
【新闻】医疗诊断搬上移动终端 或成创业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