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说说
电商零售昨天写了俪人购跟唯品会的文章,有朋友交流关于电商B2C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B2C其实就是零售,那么零售的本质是什么?
刘强东是做零售的,年前参加活动与潘石屹对话,总结
创业十几年的经验,认为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要看一拖三。
具体来讲,就是牛逼的团队,带来良好的客户体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后来这个观点被无数的网络文章引用并引申,标题关键词基本都是:刘强东+创业+四点。
虽然这里有逻辑问题,比如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跟团队优秀与否八竿子关系没有,作为理工强迫症,我就不细究现场即兴谈话的逻辑合理性了。
但我非常赞同的是后面两点,成本和效率。
这两者是大多数生意的核心,我最终把他归因于一点就是成本。
抛开成本谈效率,就是耍流氓。
现今社会,信息传递极度顺畅,基本不存在你有什么优势是竞争对手无法通过钱来解决的,关键是多少钱而已。
马云说,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
我们来分析下,零售如何盈利。
零售会产生销售收入,也会有成本,销售收入减去成本就是利润。
如何产生销售收入?
首先,要有顾客。
传统零售讲究地段,互联网讲究流量。
其实都是要有人知道你在卖,并且能够买到。
房租需要成本,买流量也需要成本。
不只是零售,2B的销售行业也存在这个问题,作为销售人员需要接触足够多的客户,筛选出有效的目标客户重点跟进,少数获得成交。
量变导致质变,在很多行业都通用。
最终成交的少数客户,看似存在某些运气成分,其实都是足够多的流量必然发生的结果。
第二,流量只是顾客经过而已,还要有购买的意愿,那就需要你做促销。
我刚参加工作时候,老板给我讲营销就是营造销售的场景和氛围。
包括超市里堆头、传单、兼职做促销员的姑娘,网上的图片、打折、限时,还有产品的包装等等都是营销的手段。
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和行为。
第三,是产品,产品不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会导致退货。
当然也有很多采用各种手段(电视广告、短信广告、互联网广告)吸引流量,夸大宣传做促销,买了之后无法退货的商业模式。
例如长盛不衰,每年都有新产品发财的壮阳药市场。
你买了不服用,无法证明效果,服了无法退货。
你问我怎么知道?
十年前我做过这行好吧。
当然有些产品效果还是有的,添加了违禁成分西地那非(伟哥原料药),减肥药添加的成分为中药大黄或者西药西弗曲明取名。
这是题外话了。
第四,正儿八经做生意的更看重的是复购率。
西贝老板贾国龙说,餐饮本质不是第一顿饭,而是第二顿,是能让客人吃完还想再来。
复购率包括客人直接复购和转介绍。
以上四点都要考虑相应的成本,环环相扣,互相支持和制约。
所以我分析商业模式是否有意义的时候看的都是:在为
买家(客户、消费者)提供同样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是否更节省成本。
或者是在支出同样成本的基础上,是否能给为买家提供更多价值(value)。
最理想的就是多、快、好、省。
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带来了超级大公司,实现了规模效应上的成本优势。
BATM目前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靠大资本实现大规模,靠大规模实现成本优势。
大风刮过,寸草不生。
例如
阿里巴巴菜鸟去年推出了裹裹,那么之前这个领域的公司包括
快递100、微快递之类的,基本就是原地卧倒好了。
关于裹裹,我会在以后分析菜鸟的文章里详细说说。
微信弄死若干的即时通讯软件,滴滴弄死了成百上千的出行APP。
李彦宏宣布投糯米200亿搞O2O,阿里投资饿了么,新美大马上融资33亿美元,比200亿多一点。
屌丝创业者怎么该?
走题了,以后再说。
零售是个苦逼活,没有什么独家秘笈。
你能想到的,你能做到的,竞争对手都看得到,是赤裸裸的内功竞争。
科技行业,你可以在家里苦练内功几年憋个大招,一出来就一鸣惊人。
例如邻居金家憋个氢弹出来,吓世界一大跳。
零售行业不行。
但是凡事有利弊,作为科技行业的领先者也要担心对手憋大招。
那么零售行业是否可以一朝领先,一直领先?
全球零售老大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自传《富甲美国》中提到,在70年代全美排名前100的折扣零售商中,有76家到1992年时已经不存在了。
巴菲特说,经营零售业就像打移动靶,在美国跌倒了能够爬起来的选手一个都没有。
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国内的苏宁云商前景不容乐观。
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更倾向于在附近购物。
“从1869年创办起,巴菲特百货店经营了100年,期间有两家竞争对手。
1950年,一家竞争对手破产了。
1960年,另一家关门了。
当地就一家百货店了,可还是不赚钱。
”那么在现在这个信息充分对称,购物无时间区域界限的年代,零售行业是否更难做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来想再深入分析下7-11,costco,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的情况,还是算了,咸吃豆腐淡操心。
接下来说说广大的电商
卖家未来的命运吧。
1、中间商将会逐渐式微甚至消失,这包括大大小小的TP公司,因为不符合零售商业的唯成本本质。
耐克的经销商很容易死,耐克不容易死。
耐克的竞争对手,例如阿迪,出什么产品、签哪个球星、打什么广告,耐克都第一时间看在眼里,可以从容应对。
苹果在家憋Iphone,诺基亚未必知道,这也是科技公司与消费品公司的区别。
而耐克的经销商在无界限的网络竞技场上互相撕咬,胜者也就一嘴毛。
2、品牌主导竞争格局。
品牌方作为流量、促销、产品、复购的输出主体,掌握成本和效率博弈的支点。
话说宝洁global的高层前段时间刚到中国,直接与阿里谈项目的合作。
网红经济这两年兴起,除了自带低成本流量属性外,个人品牌的打造也符合商业趋势。
所以做自有品牌是较好的出路。
毕胜做了必要(biyao.com),美其名曰M2C,实际自主品牌才是核心。
3、电商平台老大赚钱,老二小亏或小赚,老三是谁?
回答个朋友提问: Q:唯品会相对俪人购有仓储上的竞争优势吗?
A:无。
俪人购是前端没做好,问题不在仓储。
唯品会的仓储端非核心竞争力。
入仓设置的目的有三:一是质检,防止卖家以次充好,或者产生超卖;二是提升配送时效和服务体验;三是将商家扣点的组成计算模糊化,即扣点包含仓储配送服务费。
这三点都不是前面分析的零售本质。
顺便说下唯品会的专用带logo的粉红色包装盒,不知是否能够满足小镇女青年的虚荣心。
如果被贴上负面标签就麻烦了。
看!
那个人买唯品会诶!
商业皆人性,生意唯成本。
更多吐槽,关注微信公众号:老时老实说laoshilaoshishuo 说说电商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