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年底购物季了,很多商家都在促销打折。
在打折的策略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叫“第二件半价”。
第二件半价真的赚钱吗?
为什么商家偏爱用这招,我们可以看一下麦当劳的营销战术,学习半价的秘密。
为什么麦当劳愿意以半价出售第二杯饮料?
网上有一种解释:对于麦当劳而言,一杯饮料的成本包括了店租、水电、人工和原材料,你在买第一杯的时候已经把这些费用都分担了,后面半价的第二杯只需要原材料的成本,即为“边际成本”,而这个很低。
所以也许第二杯麦当劳从你身上赚的钱更多。
不过,有经济学家反对这种解释:这是因为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而不是企业的边际成本递减。
喝了第一杯之后,不那么渴了,第二杯饮料带来的满足感低于第一杯。
第一个解释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观思维,但它却是错误的。
定价并不是由成本决定的。
好比你在山上捡到一颗市价10万元的钻石,但你不会因为获得它的成本低就用10元钱卖掉它,相反你仍然会把它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同样,麦当劳不会因为第二杯饮料边际成本低就卖半价,它之所以卖半价,是因为消费者大多不肯为第二杯饮料出高价。
所以,麦当劳从消费者喝的第一杯饮料中赚得最多。
当然麦当劳不满足于只赚第一杯的钱,对它来说,能多赚一点是一点。
但是消费者已经不肯为第二杯饮料付同样多的钱,因此麦当劳采取了差别定价的策略,这就是所谓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个什么鬼?
“价格歧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这里的“歧视”实则对麦当劳和消费者都有好处: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了第二杯饮料,麦当劳也多赚了钱,双方都获得了利益。
“价格歧视”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比如在很多超市里,有会员卡的顾客和没会员卡的顾客,享受到的购物价格不一样,这就是一种价格歧视。
人们不会觉得会员享受更低价格有什么不公平,反而会促使他们愿意办一张会员卡,以便于未来享受到更优惠的价格。
再比如我们的初衷只是去超市买一瓶10元的牛奶,在牛奶直接打7.5折的情况下,买一瓶我们花7.5元就能享受到优惠了,但商家怎甘心只卖出一瓶,如果第一瓶原价,第二瓶半价卖,那就是15元,买两瓶的实际折扣仍是7.5折。
呵呵,我们买第一瓶没有享受到优惠,买第二瓶才能享受到优惠。
“第二杯半价”是商家的价格差别战略,一瓶10元的牛奶卖7.5元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第二瓶只要5元听上去就悦耳很多,关键是由此带来的
销量,尤其是商家增倍的盈利远远超过让利的成本。
这就是“价格歧视”。
对生产者来说,他们总是希望赚取任何层次消费者的钱。
假定一项产品从10元到100元,都有人愿意消费,但如果定价100元,固然能赚取较高的单位毛利,却会吓跑低价位的消费者;如果定价10元,留住了低价位的消费者,却没有充分赚取到高价位消费者的毛利。
在这种情况下,对生产者来说,最佳策略是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定价。
如何区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这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了。
市场中,产生了很多区别不同消费者的办法。
比如麦当劳以第二杯来区分消费者、超市以会员卡来区分消费者。
在教育领域,常常根据成绩来进行歧视定价。
之前有人说过,自己读重点中学时,对那些考分不够、但多花钱就能进重点中学的学生很不满,觉得不公平。
但是有一天,他顿悟:学校里那些优于其他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就是用这些学生的钱买的吗?
而这些设施是大家都可以享用的,学习好的学生实际上享受了多掏钱学生所带来的好处。
教育领域的歧视定价虽然遭到很多指责,但毕竟还能存在。
而在一些国有垄断领域,生产者完全没有歧视定价的权限,却产生了“价格听证会”这种怪胎。
企业要涨价,需要有关部门召集一堆人进行价格听证,来确定其涨价是否合理。
听证的重点,就是企业的生产成本。
可见“成本决定价格”的谬误深入人心。
这种根据成本来裁决价格的听证会,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以水价为例,确实有很多低收入的老百姓,不愿意看到水价上涨。
但是自来水定价低,耗水量大的富人,如玩高尔夫的人,就会对水价不敏感,这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而由于老百姓、富人的用水是统一定价的,因此自来水公司不能定价太低,这实际上也就抬高了普通大众用水的价格。
相反,如果允许自来水公司歧视定价,自来水公司就既可以从富人那里赚取较高的单位毛利,也可以留住提供较低单位毛利的普通人。
至于歧视定价的办法,可以由自来水公司自己去研究。
其实现在适用的阶梯定价,总体来说还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所以,这就是商家都愿意频频使用“第二件半价”这个策略的原因。
因为消费者的满足感在买第一件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这第二件一定需要一点刺激和利益才能勾起他们的购物冲动,因此,为了多“跑量”,“薄利多销”,“第二件半价”自然而然就成了一条绝妙的营销良策。
解读第二件半价的商业秘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