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电子烟创业者表示,在电子烟行业,生产和销售都不是核心问题。摆在电子烟从业者眼前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在模糊不清的监管环境下“自证清白”。他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电子烟是否有害?
伍鹏飞表示,“尽管电子烟有害,但危害程度不会大于传统烟草。”罗永浩在1月15日发布福禄电子烟时,特意在PPT上附上了英国公共卫生部的数据:“经过合理的估测表明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比传统香烟低95%”。
然而,一些电子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对安全性的担忧选择了放弃。电子烟玩家郭屹抽卷烟十年,2018年开始抽电子烟。在“没有焦油,不燃烧,健康”等宣传轰炸下,他尝试了市面上大部分电子烟产品,但一年后,他选择重新抽卷烟,因为“觉得电子烟的技术门槛不高,安全性也没有办法保证”。
2018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上提议全面禁止销售电子烟和其他新型烟草产品。2019年2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公布《2019年吸烟(公众卫生)(修订)条例草案》,建议禁止进口、制造、售卖、分发和宣传包括电子烟在内的另类吸烟产品,以保障公众健康。违例者刑罚最高可达5万港元罚款和监禁半年。
在全球范围内,对电子烟是否有害的争论尚未有定论。最富有戏剧性的是,2012年之前,美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FDA)禁止销售电子烟,引发电子烟企业诉讼,但美国法院在2012年判决FDA败诉,美国电子烟市场从此步入快车道。
另一个争议是,电子烟能否协助戒烟,这曾经是很多电子烟产品宣传的卖点。但早在2006年,如烟被央视定性为“戒烟效果造假”,让其不得已放弃国内市场。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电子烟不是戒烟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发布的电子烟报告中,将电子烟称为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尼古丁是烟草让人上瘾的元素,卷烟和电子烟都含有尼古丁,但有电子烟创业者表示,电子烟可以设计为含有尼古丁和不含尼古丁两种类型,所以可以协助戒烟。
电子烟品牌HIMOP,北京海曼普公司总经理余磊向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表示,烟民适应了电子烟之后,再去抽香烟,会产生辣嗓子、味道不适应、缺氧等身体反应,电子烟能起到辅助戒烟的效果,但这不代表一定能戒烟。
郭屹并没有通过电子烟达到戒烟的效果,但这似乎也因人而异——他的一个电子烟玩家朋友,在抽了电子烟后,再也无法接受卷烟的味道,从而彻底转化为电子烟民。
这种转化或许不是烟草巨头们所乐意看到的,成瘾意味着源源不绝的市场需求,但同时意味着,严厉的监管不可避免。
政策监管是最大风险
电子烟跨行业的产品属性,让监管变得复杂。据余磊介绍,目前中国对电子烟行业的监管处于空白期。电池属于消费电器,烟油涉及食品,烟弹具备烟草功能却不是烟草,电子烟既不属于电子消费品,也没有被纳入医疗、烟草监管。“有点像三不管。”余磊说。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烟草产业的利益分割上。
不论是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在朋友圈发文提及电子烟,还是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在朋友圈的评论,都提及和创税大户中国烟草的利益博弈问题。朱啸虎更是直言,“这钱不赚也罢。”
在中国,烟草行业实行专卖制度。199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以及1997年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在法律层面确立了国家烟草专卖制度。2018年,中国烟草行业实现了11556亿元的工商税利,上缴国家财政总额10000.8亿元。这是一个带有计划色彩的垄断市场。
电子烟在某种意义上会切割传统烟草的市场份额,目前电子烟没有被纳入烟草队列,意味着免去了烟草税的负担。然而,一旦管控加强,电子烟的市场玩家将面临新的压力。
但电子烟的生意却难以终止。
从全球市场来看,菲莫国际、英美烟草、日本烟草和帝国品牌四家跨国烟草公司,垄断了全球除中国以外约70%的卷烟市场。近年来,这几家公司通过自建或并购的形式,已经深入电子烟市场。
伍鹏飞认为,从长期来看,电子烟不会消失。“80后、90后开始成为电子烟的主力消费人群,国际烟草巨头也进行了布局,未来烟草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电子烟。”这意味着,如果中国消灭电子烟,那么“未来可能面临国际烟草巨头的隔代打击”。
对此,余磊持相似观点。他认为,虽然监管风险是电子烟行业面临的首要风险,但从长期来看,电子烟不会消失。“未来电子烟可能以某种形式存在,比如被国家队收编,就像快递行业要给中国邮政交一笔费用一样。”
目前,国内对加热不燃烧卷烟(俗称烟弹)的销售权是严格管控的。以日本的“IQOS”电子烟为代表,该款产品虽然在外形和使用方式上和电子烟相同,但由于其烟弹的成分依然是烟草,所以按照烟草专卖法,对其烟弹的销售是禁止的。这导致,IQOS烟弹只能在各类微商和代购手中流通。
“电子烟行业不认为IQOS是电子烟,我们称这种烟为新型烟草制品。”余磊说。在国内,四川中烟、湖南中烟、湖北中烟、云南中烟、广东中烟、安徽中烟、贵州中烟等企业,已经开始提供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
无论如何,2019年的这一波风口能否吹起来,不仅取决于市场需求,更要看政策导向。
*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